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建立健全國有文化企業評價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第三方評價機制。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程。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強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等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實施社會文化組織培育工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運行模式。發展體育事業,積極引導全民健身,不斷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做大做強骨干文化企業,實施重大文化工程,打造本土文化品牌,支持民營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實施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建設“智慧廣電”。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健全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加強版權保護。
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實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加強體現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實施巴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檔案文獻保護和利用,保護重大文物、古村落和民居,促進川劇、地方曲藝等振興發展。實施巴蜀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四川文化走出去。
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凈化網絡環境。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大力宣傳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新形象。
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新型智庫。
四、堅持綠色發展,構筑生態文明新家園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抓住我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的機遇,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設美麗四川,實現綠色富省、綠色惠民。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空間結構,依據自然保護區和耕地保護規劃、城市規劃,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
推進城鎮綠色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節城市規模,依托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全面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
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進行工藝技術裝備的清潔更新。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快生態環境國情省情和綠色價值觀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二)建設主體功能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推動重點開發地區提高產業和人口聚集度,壯大經濟規模,提升發展質量。推動農產品主產區建設農產品生產核心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激勵性補償,探索建立橫向補償機制。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探索建立以大熊貓等珍稀物種、特殊生態類型為主體的國家公園。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三)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重新審視我省生態優勢,高起點規劃和實施綠色優勢轉化工程,構建由綠色工業體系、綠色農業體系、綠色服務業體系、綠色能源體系有機組成的綠色經濟系統,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經濟強省。
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科學有序開發水電,加快推進“三江”水電基地建設,支持民族地區創新清潔能源開發模式。建設國家重要的天然氣基地。加強頁巖氣重點規劃區勘探開發,建設國家頁巖氣創新開發示范區。有序推進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積極推廣生物質燃氣、生物質液體燃料。發展分布式能源,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林產業。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強充電設施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加快建筑工業化進程,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控制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建立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管理體系,降低再生資源回收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由無害化處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銜接,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四)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高效利用。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全民節約行動,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實行耕地休養制度試點。
細化落實用能權、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的分配和交易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交易制度和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交易市場,推行合同能源和合同集水管理。
(五)大力改善環境質量。以提高環境質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工業污染源綜合整治,加強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大氣環境綜合整治。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飲用水水源和良好水體保護,防治地下水污染,推進重點小流域污染整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推動農藥、化肥、地膜減量使用,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污水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副產品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和基礎調查,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控。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及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噪聲污染控制和宏觀管理,建設安靜舒適的城鄉聲環境。
大力實施污染減排,擴大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范圍,將細顆粒物等列入約束性指標。實行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雙控制,完善污染物統計監測體系,抓好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交通源等重點領域污染減排。
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預警評估管理及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防范和控制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風險。健全生態環境事件應對與防控體系,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開展環境督察巡視。
(六)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繼續實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建立天然林總量管理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創新產權模式,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入植樹造林。
科學開展生態退化區恢復和治理,繼續實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全面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綜合治理,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加強草原建設與管理,防止草原沙化。加強江河流域源頭生態保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五、堅持開放發展,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開放是實現富民興川的必由之路。要抓住國家開放戰略新機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推進產業、企業、城市和人才“四個國際化”,提升四川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和重要腹地。
(一)深化全方位開放合作。精準對接國家內陸、沿江、沿邊開放的戰略布局,著力完善陸海統籌、東西互濟、內外融合的全方位開放合作體系,形成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對外經濟走廊。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構建國際交通物流大通道,規劃建設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實施一批重大合作發展項目,全面推進經貿合作、金融及人文交流合作。提升“蓉歐快鐵”國際運輸能力。
推進高端化開放合作,加強與北美、西歐、中東歐在高端產業、高新技術領域合作。利用自貿協定安排,深化與日韓、澳洲產業合作。用好中俄“兩河流域”地方合作平臺。加強與東盟、南亞的經貿投資合作。全面推動與臺港澳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合作。
深化區域合作發展。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強與沿江省份產業聯動合作。擴大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交流合作,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大與廣西、云南的產業和基礎設施合作。積極推動成渝經濟區建設,共同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區建設。
(二)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推進內貿流通現代化。創新外貿發展模式,推動“大進大出”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