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依法治省方略全面落實,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權得到切實保障,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堅持創新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的理念,用好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歷史性機遇,推進以科技創新的全面創新,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加快形成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
(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依托成德綿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集中破解創新驅動發展瓶頸制約。通過三年努力,基本構建起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長效機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每年向全省、全國推廣一批可復制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引領、示范和帶動全省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推進成德綿區域協同創新。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一體的原則,以優化產業布局、推進資源共享為重點,推動政策共通共用,實現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創新型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強區域開放創新,大力增強創新要素吸引力,有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轉化能力,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匯集的創新高地。
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建立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制定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打造成德綿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軍工科研院所改革,支持軍工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國防知識產權解密制度,放寬民口企業準入。推進軍民兩用技術雙向交流轉化,建立軍用技術再研發機制。推動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軍工重大設備設施開放共享,建立軍民兩用人才共享數據庫。推進軍民融合金融服務創新示范。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培育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核技術、軍工電子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強國防教育和后備力量建設,密切軍政軍民團結。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推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依法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財務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合創新力量,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核心技術。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
加快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建設。推進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試點。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培育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把激勵創新者的積極性放在優先位置,按照創新規律培育和引進人才,按照市場規律配置、激勵和使用人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高端產業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用好利益分配杠桿,實現創新勞動與個人經濟收入緊密對接。創新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探索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新模式。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
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支持成都市率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支持德陽市加快建設國家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大力推進綿陽科技城建設,加快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改革發展示范基地。選擇一批市、縣開展創新型城市試點。推進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增加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建設創新創業孵化中心、中試基地。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支持軌道交通、暗物質研究等國家實驗室建設,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學、高端裝備、核技術等領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和省級檢驗檢測中心,爭取建設西部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和創意項目交易平臺。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平臺體系,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青年大學生、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民間能人進入創新創業主戰場。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完善科技金融結合機制,加大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力度,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規體系,加大侵權打擊力度,加強知識產權綜合行政執法,優化專利申請資助政策。
(二)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穩定糧食生產,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糧食生產提升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核心區,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糧經復合基地建設。
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延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發展生物種業。培育農產品品牌,大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強農業生產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工程,大規模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節水灌溉。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需要,加快養殖設施標準化改造。改善農業技術裝備條件,大力提高機械化水平。
推進農業標準化信息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跨區域發展。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擴大農產品網銷網購規模。
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突破口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
(三)建設先進制造強省。加快推動七大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提升產業創新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對接國家實施智能制造工程,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實現信息化普及、智能化轉型、高端化突破。集中力量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制造、大型發電裝備、智能制造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油氣鉆采及海洋工程裝備、汽車制造、新材料及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冶金、建材、化工、輕工、紡織、制藥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名優白酒等食品飲料產業轉型升級,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的競爭新優勢。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
加快產業園區發展轉型,著力打造一批專業化特色產業園區和現代產業基地,推進產城融合、園城互動,創新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和體制機制,提升產業園區建設管理水平。
(四)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升級,引導消費向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完善服務業推進機制和政策措施,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養老健康服務等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重視發展農村服務業和現代會展業。加快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引導成都市打造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盡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經濟。支持成都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建設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城市,建設全國流通節點城市。
(五)加快建設旅游經濟強省。深度實施旅游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智慧旅游,構建現代旅游產業體系。優化旅游發展格局,推進四川藏區、彝區全域旅游發展,打造川藏旅游經濟帶和長江旅游經濟帶,推進川滇藏、川甘青、川陜甘、川渝黔等區域旅游合作發展。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和品牌營銷,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場,提升精品旅游區國際影響力,創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六)推動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催生發展新形態、新業態,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于互聯網各類創新,有序推進“互聯網+”農業、制造、金融、交通、電力、安全、文化、教育、醫療、環保、旅游、物流、家居等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對接國家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建設“光網四川”“無線四川”“高清四川”,推進“三網融合”,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支持成都建設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加快建設成都、綿陽等物聯網產業園。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推動大數據廣泛深度應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