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積極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新型建材等新型生態產業。以循環經濟和延長產業鏈為抓手,實施循環經濟科技專項行動,推行清潔生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創建生態產業園區,對國家和自治區級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擴大與東盟環保產業合作。
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實施節能減排降碳工程,重點推進節能技術改造和工業能效提升。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新上“兩高一剩”項目。嚴格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大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力度,全面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嚴格環境保護監管、執法。加強西江流域水環境和北部灣海洋生態保護治理,強化天然林、珠防林、海防林保護和建設,推進重金屬污染治理、石漠化治理和退耕還林工程。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九洲江等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治,建立建設項目占用水域補償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自治區本級安排14.64億元推進“美麗廣西·生態鄉村”建設,全面開展“村屯綠化”“飲水凈化”“道路硬化”三個專項活動。我們要精心呵護“山清水秀生態美”的特色品牌,讓老百姓呼吸上更清新的空氣、喝上更潔凈的水、吃上更安全的食品,生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六)加強民生和社會事業建設,加快構建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擔起民生工程的重大責任,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繼續優先發展教育。教育是民生之重。加快推進教育振興“雙千計劃”和“八大工程”,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等方面實現新突破。自治區本級增加投入10.23億元,確保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為打造廣西教育升級版奠定堅實基礎。新建學校312所,其中幼兒園181所、義務教育學校125所、普通高中6所;認定多元普惠幼兒園1000所;啟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動高校分類管理、分類建設、轉型發展,加快建設北部灣大學;建設好20個協同創新中心、20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00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新增8000名左右農村中小學特崗教師和200名左右中等職業學校特崗教師。鼓勵、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讓更加優質、更加公平的教育資源惠及全區人民。
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實施精準扶貧是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有效舉措。加快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步伐,力爭減少貧困人口85萬人以上,扶貧生態移民搬遷10萬人左右。加大產業、旅游、教育、科技扶貧力度,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其中自治區本級增加生態移民扶貧工程資金1.15億元,實施好“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和金融扶貧“百千萬”工程,推進“雨露計劃”、扶貧小額信貸和生態移民搬遷,加快滇桂黔石漠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