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大學共有24所,名單分別為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常熟理工學院、蘇州大學文正學院、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西交利物浦大學、沙洲職業工學院等,具體完整院校名單見下表。
1.蘇州本科學校名單【7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備注 |
1 | 蘇州大學 | 江蘇省 | 蘇州市 | 本科 | |
2 | 蘇州科技大學 | 江蘇省 | 蘇州市 | 本科 | |
3 | 常熟理工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本科 | |
4 |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本科 | 民辦 |
5 |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本科 | 民辦 |
6 |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本科 | 民辦 |
7 | 西交利物浦大學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本科 | 中外合作辦學 |
2.蘇州專科學校名單【17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備注 |
1 |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2 |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3 | 蘇州職業大學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4 | 沙洲職業工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5 | 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專科 | 民辦 |
6 |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7 |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8 |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專科 | 民辦 |
9 |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10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11 |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12 |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13 | 蘇州百年職業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專科 | 中外合作辦學 |
14 |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專科 | 民辦 |
15 |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蘇州市 | 專科 | 民辦 |
16 | 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
17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專科 |
蘇州大學坐落于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1計劃”首批入選高校,“雙一流”建設入列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東吳大學,1900年創辦),開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華,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東吳大學最先開展法學(英美法)專業教育、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碩士學位,也是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1952年中國大陸院系調整,由東吳大學之文理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之數理系合并組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范學院。1982年,學校更復名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蘇州蠶桑專科學校(1995年)、蘇州絲綢工學院(1997年)和蘇州醫學院(2000年)等相繼并入蘇州大學。從民國時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國時代的開拓創新;從師范教育的文脈堅守,到綜合性大學的戰略轉型與回歸;從多校并入的跨越發展,到爭創一流的重塑輝煌,蘇州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蘇大人始終秉承“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之校訓,堅守學術至上、學以致用,倡導自由開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堅持博學篤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獨立之人格、社會之責任”的模范公民,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為社會輸送了50多萬名各類專業人才,包括許德珩、周谷城、費孝通、雷潔瓊、孫起孟、趙樸初、錢偉長、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奧(yù)、鄭辟疆、楊鐵樑、查良鏞(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棟梁和社會名流;談家楨、陳子元、郁銘芳、宋大祥、詹啟敏等30多位兩院院士,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州大學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學校設有26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7136人,全日制碩士生11959人,在職專業學位碩士1726人,全日制博士生1788人,臨床博士2146人,各類留學生2207人。學校現設131個本科專業;5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29個博士后流動站;學校現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15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截止目前,學校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工程學、藥學與毒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共9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
學校現有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4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9個省部級哲社重點研究基地,3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級公共服務平臺,4個省部級工程中心。
目前,全校教職工5197人,具有副高職稱及以上人員2489人,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7人,發達國家院士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7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6人,“”杰出人才1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一支力量比較雄厚、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
蘇州大學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培養具備責任感、創新性、應用性和國際性的卓越型人才為定位,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為指導,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積極深化人才培養系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被列為全國首批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學校設立了2個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敬文書院定位于專業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唐文治書院在“第一課堂”開展博雅教育。近年來,學校學生每年獲得國家級獎項200余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舉辦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并以團體總分全國第二的成績再捧優勝杯;2018年,我校在“創青春”創業大賽專項賽中獲得金獎1項,銅獎2項。在近四屆奧運會上,陳艷青、吳靜鈺、孫楊和周春秀四位同學共獲得了“五金一銀一銅”的佳績,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特別致信表示感謝。
學校實施“頂天立地”科技創新戰略,科研創新工作取得累累碩果。2018年截至目前,人文社科領域獲得國家級項目34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3項;5項成果獲得江蘇優秀理論成果獎,18項成果獲得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1項成果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自然科學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1項,立項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9位,蟬聯地方高校第1位,連續七年穩居全國高校20強。2017年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7項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其中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10項成果獲江蘇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4項。三大檢索收錄論文4089篇,其中SCIE收錄論文2485篇,“中國卓越國際科技論文”1234篇,分別位列全國高校第23位和第20位;2017年我校共申報知識產權1336件,授權知識產權1033件(其中國際專利申請80件,授權8件)。2017年Nature Index 及lens平臺數據顯示,在全球具有創新力的科研機構和高校中,蘇州大學排名大陸高校首位。
學校按照“以國際知名帶動國內一流”的發展思路,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學校先后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學校每年招收來自60余個國家或地區的留學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學校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合作建立波特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2010年,入選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援建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2011年,在老撾成功創辦中國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撾蘇州大學”,該校現已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上的重要驛站和文化名片。
蘇州大學現有天賜莊校區、獨墅湖校區、陽澄湖校區三大校區,占地面積3586畝,建筑面積158余萬平方米;學校圖書資料豐富,藏書近500萬冊,中外文期刊40余萬冊,中外文電子書刊110余萬冊,中外文數據庫82個。學校主辦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和法學版三本學報及《代數集刊》、《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中國血液流變學》和《語言與符號學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其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16年刊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權威二次文獻轉載摘編83篇次,其轉載量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排名中居第6位,在全國近2200種被轉載的社科理論期刊中居第32位。
面向“十三五”,全體蘇大人正以昂揚的姿態、開放的胸襟、全球的視野,順天時、乘地利、求人和,堅持人才強校、質量強校、文化強校,依托長三角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人文、地域條件,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成為區域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高層次決策咨詢的重要基地。
蘇州科技大學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古城蘇州,毗鄰石湖水,坐擁上方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迤邐。學校前身蘇州科技學院由原建設部直屬高校蘇州城建環保學院與原鐵道部直屬高校蘇州鐵道師范學院于2001年9月合并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錫元、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可明在內的10萬余名本專科學生以及2500余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校擁有十大學科門類,形成了工、理、文、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格局。200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17年,我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擁有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6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學科方向),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并獲準開展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工作。現有59個本科專業,其中城鄉規劃等3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現有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1個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6個江蘇省特色專業,8個專業(類)(含14個專業)被列為江蘇省“十二五”高校重點專業,3個專業獲批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項目, 5個專業通過了高等教育專業評估。6個學科入選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9個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現有包括國家級工程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省級以上科研平臺1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等市級科研平臺17個。
學校師資結構合理,綜合實力較強。現有教職工1750余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648人。教師隊伍中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國家建筑設計大師等一批業績卓著的名家名師。教師隊伍中還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3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4人,國家“”領軍人才1人,“”特 聘教授2人,“杰青”獲得者4人,“優青”獲得者1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中科院入選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4人,以及其他省級人才工程入選者193人。學校現有省部級科研、教學創新團隊8個,6人擔任全國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評估委員會委員,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學校多位教師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級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以及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獎項或榮譽稱號。學校還聘請了包括兩院院士沈世釗、陳肇元、葉可明以及著名音樂指揮家湯沐海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近五年學校教師共承擔科研項目1636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內的國家級項目226項,以及一批省部級項目、橫向科研項目、科技開發與技術服務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30項;學術論文被SCI等三大檢索收錄近1300篇,專利779項。
學校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基本建設,規范教學管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學校以“優秀”等第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不斷推進育人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積極探索“書院制”育人新模式。2016年,學校設立了敬文書院,兩屆240名新生已在書院開啟了全新的學習生活。學校在近兩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獲得包括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在內的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2項;近五年來,獲批省(部)級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36項;學校先后榮獲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合唱)金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專項賽金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合唱比賽(專業組)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以及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第三名、Esri杯中國大學生GIS軟件開發競賽特等獎等一批國內、國際級獎項。
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勤懇務實,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單位負責人或者行業骨干,特別是為長三角地區,為江蘇的建設、環保行業和基礎教育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學校多次獲得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對外交流活躍。學校校園占地面積2300畝,校舍建筑面積近6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79.4萬冊,中外文電子數據庫33個,電子圖書282.5萬種; 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扎實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資源,促進教育改革和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學校先后獲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個,工程管理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及物流管理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已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并先后獲批江蘇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范性建設工程項目。積極為國家外交戰略服務,承擔對外援助人力資源培訓任務。自1993年以來,學校承辦了由國家商務部主辦的援外環保技術培訓班和物流優化技術培訓班,為亞太地區、非洲等100余個國家培訓學員近千人。2015年經商務部、教育部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承擔援外碩士學歷學位教育項目高校。學校不斷拓展辦學視野,積極加強與國外院校的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瑞典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50余所高校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學生出國(境)留學數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教師、管理人員出國(境)交流人數明顯增多。
學校先后榮獲“江蘇省文明校園”、“江蘇省高等學校和諧校園”、“江蘇省平安校園”、“全省高校專項維穩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教育紀檢監察先進集體”等榮譽,多次被評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全國及省先進單位。學校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多年來,學校堅持“立足江蘇、服務行業、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服務定位,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為己任,面向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深入貫徹“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強化特色發展,提升辦學實力,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品質卓越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