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藥類大學共有10所,名單分別為安徽醫科大學、蚌埠醫學院、皖南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等。
序號 | 院校名稱 | 所在地 | 學歷層次 | 院校類型 |
1 | 安徽醫科大學 | 安徽 | 本科 | 醫學 |
2 | 蚌埠醫學院 | 安徽 | 本科 | 醫學 |
3 | 皖南醫學院 | 安徽 | 本科 | 醫學 |
4 |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 安徽 | 本科 | 醫學 |
5 | 安徽中醫藥大學 | 安徽 | 本科 | 醫學 |
6 |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安徽 | 高職(專科) | 醫學 |
7 | 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安徽 | 高職(專科) | 醫學 |
8 | 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安徽 | 高職(專科) | 醫學 |
9 |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 | 安徽 | 高職(專科) | 醫學 |
10 |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 | 安徽 | 高職(專科) | 醫學 |
安徽醫科大學為省屬重點大學,是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學校。
學校前身是1926年創辦于上海的私立東南醫科大學,1930年更名為東南醫學院,1949年底響應華東局“面向農村,走向內地”號召,內遷安徽懷遠,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1952 年遷址合肥,改名為安徽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
學校將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題詞“好學力行,造就良醫”確立為校訓,弘揚“愛國愛民,獻身人類健康”的光榮傳統,秉承“興國、奉獻、仁愛”的育人理念,倡導踐行“求真、求精、求新”的優良學風,致力于建設高水平醫科大學。
學校現有梅山路校區、翡翠路校區、東校區(在建)、巢湖臨床醫學院院區等4個主要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820畝。有直屬教學機構16個,直屬附屬醫院6所(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第四附屬醫院、附屬巢湖醫院、附屬阜陽醫院、安徽省口腔醫院)。
現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1943人,全日制研究生3934人,留學生407人,成人本專科生(業余)17679人。在職教職醫護員工11426人,其中校本部在職教職工1253人,專任教師702人,專任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92%。
學校以醫學為主,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協調發展。設有臨床醫學(“5+3”一體化)等31個本科專業。擁有臨床醫學、藥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3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有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3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擁有博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科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科9個。臨床醫學、藥理學和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建有藥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皮膚病與性病學為國家重點學科,中藥藥理學、中醫腫瘤病學為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有1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學科獎補資金項目,其中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獲世界一流學科獎補資金項目,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學獲國內一流學科獎補資金項目。3個省級學科建設重大項目,18個省級重點學科。
建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5個省部級實驗室,是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有1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2個安徽省科技創新團隊,3個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3個安徽省高校科研創新平臺團隊,1個安徽省高校智庫。
躋身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提升工程”,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承擔高校。有4個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國家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門課程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有24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和SCI源期刊任職,5人次擔任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主編。4人擔任國家級專科學會主委,1人在亞洲學術組織擔任主席,9人入選教育部高校醫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10余人獲得全國、全省模范教師、優秀教師光榮稱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續14年保持省屬高校領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別入選2010、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2012年度中國高校科技十大進展。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中國青年科技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4項。先后在《細胞》《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自然遺傳》等國際著名SCI刊物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學校編輯出版的具有CN刊號的醫學學術期刊有《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中國藥理學通報》《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中華疾病控制雜志》等14種,其中CSCD核心期刊3種,北大核心期刊4種。
校圖書館是全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源共享網絡安徽省級中心館,為安徽省高校數字圖書館醫學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學校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方針,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香港大學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目前臨床學院達50余所,實踐教學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區)。
學校同德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西班牙、瑞典、加拿大、日本、韓國、俄羅斯以及臺灣、香港地區的高等院校廣泛開展合作交流與合作辦學,雙方互派專家學者、互派學生、相互交流信息資料、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
1958年7月,為加快安徽建設,改變皖北地區人民群眾缺醫少藥的局面,國家衛生部、教育部決定由原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援建創立蚌埠醫學院。
經過60年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學校現為安徽省省屬普通高等醫學院校,是國家首批具有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國家首批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國家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試點高校、國家首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碩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綜合改革首批試點單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崗位設置單位,是暨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單位。學校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教育部臨床醫學“5+3”改革試點高校。
學校坐落于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蚌埠,瀕臨千里淮河,傍依靈秀曹山,承山水涵養之靈氣,傳杏林濟世之流芳。現有龍子湖校區、治淮校區、宏業校區和淮上校區,占地面積1560余畝,建筑面積49萬平方米,是安徽省園林式單位和綠化模范單位,安徽省首屆教育系統文明單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屆文明單位。
學校現有教職醫護員工近6000人(含直屬附屬醫院),專任教師中教授116人、副教授316人,碩士生導師60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27人,碩士學位的教師603人;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省級教學名師等66人,省級教學團隊7個;有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省衛生系統青年領軍人才、江淮名醫等65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7人,聘請包括院士等知名學者24名擔任特聘教授。現有2所直屬附屬醫院、1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和多家教學醫院、實習醫院和實習基地。2所直屬附屬醫院承擔著皖北地區4000多萬人口的醫療服務任務,服務范圍輻射蘇、魯、豫、皖等區域。
學校堅持“以醫為本、以本為本、以生為本、以質為本”辦學理念,現已擁有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4個學科門類,25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43名,碩士研究生1058名(含留學生16名);有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第一附屬醫院獲批國家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擁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國家新藥Ⅰ期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級重點專科,10個省級特色(品牌)專業,11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3個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學校充分發揮高校科研人才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近三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44項;獲國家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34項;獲省部級科研獎項24項;發表各類論文4000余篇;出版教材、專著近200部;公開出版發行《蚌埠醫學院學報》《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中華全科醫學》3種學術刊物。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先后與美、法、德、日、澳、韓等國以及港澳臺地區的學術機構、高等院校建立了協作關系。
近年來,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年均總通過率高出全國平均通過率近8%;連續7年晉級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總決賽,獲一等獎1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2次;2013年獲全國首屆醫學影像專業大學生實踐技能大賽團體特等獎,2015年、2017年分獲全國護理本科臨床技能大賽一等獎和二等獎,2016年、2017年分獲全國醫藥院校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暨實驗教學改革大賽一等獎和實驗技能競賽一等獎。
學校始終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近年來,涌現出“最美列車女孩”林雪、路邊救助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老人的薛帥帥、沖下公交施救路邊昏倒老人的計星勝、路遇傷者積極施救的周青、“最美列車教師”張靜等眾多見義勇為、感動社會的先進人物。中央電視臺曾多次專題報道我校師生的好人好事,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多名師生入選“安徽好人”。
在六十余年的辦學歷程中,一代代蚌醫人薪火相傳、勵精圖治,鑄就了“艱苦創業、嚴謹治學、精誠為醫、團結奉獻”的蚌醫精神,凝練出“篤學、精業、修德、厚生”的校訓,培養出六萬余名高素質醫藥衛生人才,他們中既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陳孝平、王福生等四名院士為代表的醫學科學領軍人物,也有以“白求恩獎章”獲得者、阜陽市人民醫院兒科醫生劉曉林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層、救死扶傷、深受群眾信賴的臨床業務骨干和醫藥衛生管理干部,為國家醫藥衛生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8年7月,學校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建成“全國知名區域一流的高水平醫科大學”的奮斗目標。在新一屆黨委帶領下,全校師生團結一心、奮發有為,為擘繪高水平醫科大學美好畫卷而不懈奮斗!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