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做好“十三五”時期各項工作,對于確保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新征程,實現“兩個率先”的緊密銜接、整體推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綜觀國內外形勢,我省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牢牢把握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主動適應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增強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開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局面。
“十三五”時期政府工作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五次、六次全會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著力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家園,著力增進民生福祉,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新征程。
“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一個率先、四個基本”。“一個率先”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立2018年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年,力爭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突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轉方式與調結構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邁進創新型省份行列等目標要求,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等擺在重要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四個基本”就是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基本建立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力求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從體制創新、動力轉換、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等方面為率先基本實現夯實基礎。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推進以科技創新的全面創新;堅持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協調性和整體性;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增強永續發展能力;堅持開放發展,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發展內外聯動性;堅持共享發展,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我們要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今后五年,我省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在明顯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年均增長7%,到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1萬億元,確保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相互協調,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緊密結合,推進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在有效擴大內需的同時,以攻堅姿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中高端產品、技術比重,擴大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形成需求側與供給側相互平衡、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經濟增長新局面,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經濟支撐。
——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緊緊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發展環境。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建立現代財稅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構建現代高效金融體系。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為重點,統籌推進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各領域改革,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我們要加快發展動力轉換,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為引領,加快基本建立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步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以大規模協同創新推進重大科學技術突破,持續推進高水平信息化強省建設,建設面向全球的人才高地,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大局面。到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75%和60%,促進科技成果更快更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邁進創新型省份行列。
——我們要破解發展不平衡難題,形成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深入實施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和產業鏈對接,促進經濟跨區域融合發展,提升珠三角城市群作為引領全國發展主要空間載體的集聚輻射功能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粵東西北地區經濟振興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生態持續優化、民生明顯改善,穩步邁向全面小康。繼續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省內外互聯互通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夯實區域協調發展基礎。加快以人的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夯實“三農”基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幸福美麗鄉村,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完善城鄉一體化機制,推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我們要堅持內外聯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適應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的深刻變化,率先推進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創新,著力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貿易布局和投資布局,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合作新優勢。高標準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著力構建“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和經貿合作中心,形成粵港澳臺經濟深度合作新局面,全面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我們要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廣東。立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資源節約管理,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力爭在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中走在全國前列。堅持不懈推進以大氣和水污染治理為重點的環境綜合整治,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落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務實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系、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60.5%,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整體提升全省綠色發展水平。
——我們要著力增進民生福祉,讓全省人民群眾共享全面小康成果。不斷拓寬共享發展道路,整體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充分而公平的就業機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550萬人。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高于7%。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均衡發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三、工作安排
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第一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重大。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7.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以上,出口總額增長1%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預期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完成國家下達年度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為“十三五”經濟中高速增長開好局、起好步
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形成高質量、多層次供給體系,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推進質量強省建設,走以質取勝和品牌發展道路,提升產品、服務、工程質量。創新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降低產品庫存,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推動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加快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多渠道擴大消費。繼續辦好廣貨全國行、廣貨網上行和各類促銷活動,支持廣貨眾籌、消費金融公司等消費新模式。穩定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有效釋放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落實小排量汽車、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輕型貨車下鄉政策。
促進信息消費,發展智能終端產品及增值服務。推動電子商務向農村、境外和服務領域延伸,發展網絡經濟和分享經濟。發展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壯大養老健康消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擴大農村消費。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旅游消費。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完善質量監控體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
擴大有效投資。堅持立足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全年安排省重點項目投資5000億元。開工建設深中通道主體工程、羅定至信宜等15個高速公路項目,新增通車里程716公里。推進贛深客專、廣汕鐵路、深茂鐵路等一批鐵路項目建設,加快地鐵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湛江機場、梅縣機場遷建和韶關機場改擴建前期工作,抓好港口、航道及配套產業園區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工程,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推進與央企簽約項目落地。開工建設一批重大環保項目和民生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完善PPP項目庫,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和擴大重點領域投資,用好省鐵路發展基金等。加強項目儲備,編制實施政府三年滾動投資計劃。
力促出口平穩增長。強化對外貿穩增長的政策支持,支持企業深耕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落實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政策,進一步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全面推廣出口退稅網上申報和限時辦結等制度。完善進口貼息政策,發揮進口商品交易中心、跨境電商直銷中心等作用,擴大先進技術裝備、資源性產品和優質消費品進口。加快推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互聯網+”易通關和“三互”通關合作。建立完善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防范和應對體系。
促進各類企業健康發展。制定實施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政策措施,解決準入限制、項目審批等制度性障礙,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民營骨干企業。加快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帶動創新型小微企業集群發展。落實信貸風險補償金、融資政策性擔保等中小微企業支持政策,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繼續培育超百億、超千億大型骨干企業,支持其并購重組和轉型發展。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強化經濟運行分析監測,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加大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力度。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適應經濟結構重大變化,加強和改進統計工作。
(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攻堅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責清單管理,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清理規范行政許可中介服務,加快實施行政許可標準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探索實行多證合一。開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試點,加快推進負面清單全覆蓋。整合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加快食品藥品、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監管制度建設。推進事業單位法人治理和信用體系建設。全面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推廣“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管理模式,著力改進直接面向企業和群眾的公共服務。拓展完善省網上辦事大廳,提高行政審批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率和網上辦結率。推動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管理改革。支持司法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財稅和投資體制改革。完善省對市縣財政體制,啟動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改革試點。擴大預算績效管理范圍。清理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實行一個部門原則上一個專項。加大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風險預警和監督考核制度。落實“營改增”擴圍等稅改政策,完善地方稅體系,推進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深化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認真落實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和政府監管清單管理,進一步優化網上備案管理以及并聯審批。
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堅持有進有退、突出主業,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盤活國有資產。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促進降成本增效益。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組組建試點。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支持開展資本運營。建立出資人管理事項清單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加快金融改革創新。推進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加快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區域中心、“青創板”等建設,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企業上市,發展直接融資。建設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清算中心等金融創新平臺。發展各類投資基金和股權眾籌融資,擴大“險資入粵”規模。培育新型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深化地方金融機構和監管體制改革。加大清理打擊非法集資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綜合信用體系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完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統籌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研發體系建設,重點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引領型創新企業,支持大中型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完善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體系。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倍增計劃,爭取建立國家實驗室。加強省科學院創新能力建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實施高新區創新發展提升行動。全面推進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支持發展重點行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建設專業鎮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加強國際創新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科技攻關。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在計算與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機器人、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等九大領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一批重大戰略產品。加快省市共建重大科技專項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注重原始創新,支持開展基礎性科學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運用財政后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研發攻關。加快應用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項目庫建設。實施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項目,推進軍地兩用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應用。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省級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潛力。改革科技成果產權制度,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開展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試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個人獎勵約定政策。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省市聯動加快建立政府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和風險分擔機制,發展科技保險。加快知識產權交易和運營市場建設,完善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協同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制度,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繼續實施珠江人才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引進第六批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
年全國兩會開幕式觀
時間:2023-09-15 13:0:59全國兩會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16 06:0:16學習全國兩會政府工
時間:2023-09-14 13:0:082019年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出
時間:2023-09-15 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