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異地就醫的指導意見中,重點落在了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主要是退休后隨子女居住的老人。他們普遍年齡大、醫療負擔重,長期不返回參保地,異地就醫報銷時的“跑腿”和“墊支”問題對他們的影響最大,對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的需求也最為迫切。同時,在劃分界線上,這類人相對比較清晰。
未來,結合戶籍和居住證制度的推進,其他跨省異地居住人員或也將納入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范圍,如在外省打工的農民工。
醫保卡中錢可取出用于就醫
在指導意見中指出,為方便結算,對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給出了三個特殊政策。在支付范圍上,可執行居住地的“三目錄”范圍,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報銷目錄,便于居住地的醫生根據平時習慣給異地安置退休人員診治。在支付比例上,執行參保地本地就醫的支付比例,不執行轉外就醫支付比例。也就是說,在沈參保的人員,在北京住院后,報銷執行沈陽標準。而且,只要經本人申請,就可以將個人賬戶里的錢一次性打給個人,供門診就醫和購藥使用。
相關人士表示,各地報銷目錄不同,經濟基礎好的地區報銷目錄就更寬泛,比如北京、上海,而報銷金額是參保地支付,執行參保地支付比例。標準不一,或將造成參保地的統籌基金支付困難。記者王瑩
異地就醫難在哪?
目前的異地就醫模式,多是采用患者先行墊付,后往返報銷的模式。業內人士分析,要想實現異地醫保直接結算,首先就要求至少是市級統籌,現在遼寧省很多地方仍是縣級統籌,手動報銷。提高統籌層次,各地系統聯網,這部分成本很高。此外,在還未放開異地就醫的同時各省大醫院就已人滿為患,外地人甚至占一半以上。如果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更多人會涌向大醫院,對醫療機構和社會統籌基金都是挑戰。所以推行異地就醫還要配合分級診療。
最后還要考慮到,各地的報銷目錄、報銷比例、繳費比例不同,社會統籌積累多少不一,在推行政策時,部分地區或會遇到資金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