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點:農業發展模式的問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必然有大量的農民脫離現在的農村,同時,隨著土地所有制和承包制的進一步規范,那些以農田為生的農民必將擁有越來越多的可耕種土地,現在的農業模式是不是最好的模式就值得思考了?無論是平原地區,還是丘陵地區,或者是山區,只要是農民越少,人均占有的農業資源肯定就越多,現在的小田塊精耕細作的方式也逐漸失去可行性了,規模化耕種必然成為未來的大趨勢,這一點中央務必要早作打算和安排,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規模化耕種既可以按家庭承包模式,也可以走集體化、產業化模式,到底什么樣的模式更適合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希望有關方面多加研究和早作規劃,我個人傾向于集體化、、機械化、產業化模式,這既符合現代化要求,又符合提高效率的需要。如果國家認可集體化、產業化模化,就必須要從現在開始探討集體化管理機制,就要從現在起對國家的支農政策作出調整,包括修路、修水庫、修水利設施都要按規模化、機械化的要求建設,否則的話,又會在農村出現許許多多的重復建設和廢棄工程,中央在考慮城鎮化的時候,決不能單獨為城鎮化而城鎮化,而是要站未來幾十年、幾百年的農業、農民、農村的系統性工程去考慮,“單打一”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科學性規劃是未來所有農村工作的最佳出發點。
第六:村級組織及村級財務的管理變革。隨著農村城鎮化的加快,農民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必將會大幅度下降,各級村集體必然要面對規模縮小的問題,對于這種將要出現的情況,政府必須對未來的村級組織重新評估,未來的村級集體將如何進行重組?規模以多大為宜?如何把不同信仰、不同族群、不同水平的農民重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