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 > 節日習俗 > 正文

葫蘆島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動和習俗

更新:2024-03-01 03:01:20 高考升學網

臨近春節,外出人員即使再遠都盡可能趕回家與家人過年。現在很多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總覺得過年并不怎么熱鬧,畢竟現在不少城市為了安全和保護環境,都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較傳統的習俗也都逐漸被人遺忘了。但其實在各個地方的鄉村里依然還保留著那些傳統的年俗。那么葫蘆島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動和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葫蘆島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動和習俗

一、葫蘆島過年的風俗

摸獅頭是咱們葫蘆島興城市的一個地方傳統民俗,每逢春節、正月十五等節日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爭先恐后的去摸獅頭,而最優的選擇地點就是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興城古城。這座古城不僅是全國唯一一座四方古城,也可以說是興城這個城市的起源之地,摸獅頭的文化習俗也可以說是從這里開始的。

很多朋友來到古城的時候都會看到一個石牌坊,這個石牌坊名叫祖大壽石牌坊,在它的下面東南兩側立著石獅子。細心的朋友都能夠從這些石獅子身上看到一些很特別的事物,這些事物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包漿”了,而被“包漿”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摸獅頭的習俗了。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6]

臘月二十八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7]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跳鐘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8]

貼門神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9]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現今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直到今天仍風靡全國。[10]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大年初一:春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產,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欖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財。

大年初三:貼赤口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區將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里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在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沿海地區。一次,在年三十時,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幸存的人們跑進了山里。后來倭寇被打退了,人們也從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親人。所以在莆田,初二嚴禁去別人家里拜年串門,因為在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在治喪。等過了初三,大伙都覺得年三十沒過好,應該再過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得更隆重。這個習俗被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大年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大年初六:送窮鬼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舊時,老板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還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慶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一些地區會吃用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以此來取吉兆、除邪氣,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三、葫蘆島過年吃什么

第一道:粘豆包

粘豆包是葫蘆島的傳統糕點,選用優質的糯米粉和紅豆為主料,再配以糖和其他調味料,經過蒸制而成。制作過程非常講究,先要將紅豆煮熟,再加入糖和食用油拌勻,然后攪拌入糯米粉皮,最后蒸制而成。粘豆包的外皮軟糯,內餡鮮甜,一口咬下去,讓人感受到美味的滋味。粘豆包是葫蘆島人喜愛的早餐美食,也是節日時的傳統點心。

第二道:遼西火鍋

遼西火鍋是葫蘆島的特色美食,選用新鮮的海鮮和肉類為主料,再配以特制的火鍋底料,經過涮煮而成。火鍋底料一般加入辛辣麻辣的調味品,使得火鍋湯底鮮美醇厚。火鍋的配菜非常豐富,有各種海鮮、肉類、蔬菜等,每一樣食材都能在火鍋中釋放出獨特的風味。遼西火鍋是葫蘆島人喜愛的夜宵美食,也是聚會和家庭聚餐的最佳選擇。

第三道:興城梭子蟹

興城梭子蟹是葫蘆島的傳統美食,選用興城特有的梭子蟹為主料,這種蟹有著特殊的鮮味和獨特的口感。梭子蟹的肉質鮮美,蟹黃豐富,一口咬下去,讓人陶醉在美味的享受中。梭子蟹一般采用清蒸的方式烹制,最后配以特制的蘸料食用。興城梭子蟹是葫蘆島人喜愛的特色美食,也是賞味和宴請的不可或缺的佳肴。

第四道:烤對蝦

烤對蝦是葫蘆島的傳統美食,選用新鮮的對蝦為主料,再搭配特制的烤制調味料,經過烘烤而成。對蝦的肉質鮮嫩,外皮烤得香脆,一口咬下去,讓人感受到鮮美的口感。烤對蝦是葫蘆島人喜愛的街頭小吃,也是家庭聚會和夜市的美食選擇。

第五道:陳醋海蜇皮

陳醋海蜇皮是葫蘆島的傳統美食,選用新鮮的海蜇為主料,再搭配特制的陳醋調味料,讓海蜇皮的口感更加鮮嫩爽口。陳醋海蜇皮的酸甜口味讓人胃口大開,一口吃下去,讓人回味無窮。陳醋海蜇皮是葫蘆島人喜愛的小吃,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最新圖文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

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

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

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
9999久久久国产精品,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人妻,免费AAAAAA毛片看
亚洲午夜视频网站 | 日本欧美动漫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思思久久99热只有精品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AV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