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地方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那么葫蘆島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高考升學網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
摸獅頭是咱們葫蘆島興城市的一個地方傳統民俗,每逢春節、正月十五等節日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爭先恐后的去摸獅頭,而最優的選擇地點就是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興城古城。這座古城不僅是全國唯一一座四方古城,也可以說是興城這個城市的起源之地,摸獅頭的文化習俗也可以說是從這里開始的。
很多朋友來到古城的時候都會看到一個石牌坊,這個石牌坊名叫祖大壽石牌坊,在它的下面東南兩側立著石獅子。細心的朋友都能夠從這些石獅子身上看到一些很特別的事物,這些事物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包漿”了,而被“包漿”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摸獅頭的習俗了。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6]
臘月二十八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7]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跳鐘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8]
貼門神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9]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現今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直到今天仍風靡全國。[10]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葫蘆島,原稱錦西,遼寧省轄地級市,遼寧沿海經濟帶渤海翼港口城市,地處東北地區西南部、遼寧西部沿海,中心地理方位為東經120°38',北緯40°56',東與錦州為鄰,西與山海關毗連,南臨渤海灣,北與朝陽接壤,與大連、營口、秦皇島、青島等城市構成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東北進入關內的重要門戶。截至2020年末,葫蘆島市總面積1.04萬平方千米,轄3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常住人口為2434194人。
1989年,葫蘆島升格為省轄市。葫蘆島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依山傍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葫蘆島海上運輸主要有葫蘆島港和綏中港,海岸線長261千米,近海海域盛產海產品,西部山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鉬、鋅、金、石灰石等儲量較大。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著名的有寧遠古城、九門口水上長城、碣石秦漢遺址群等。
葫蘆島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是中國國際泳裝文化博覽會等活動的常駐舉辦城市,曾協辦第十二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
2021年,葫蘆島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41.7億元。
葫蘆島市春節過年習俗有哪些春節即將到來,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習俗有哪些?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關于春節習俗有來自不同城市不同民族的歡慶方式。下面來看春節習俗大全。葫蘆島市春節過年習俗:祭灶神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查看更多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