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的行業做基礎,我們再來看下互聯網行業主要由哪些細分領域構成,如下圖。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5Q2中國網絡經濟營收規模達到2099億元。其中,互聯網PC端的的營收規模占到了近80%。而PC電商、廣告、游戲則是PC端營收最大的三個細分領域。而其他領域的營收能力相對較弱。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阿里系、百度、騰訊是各自領域的頭名,而且三大巨頭業務在不同領域還有互相交叉,盤根錯節。換句話說,在目前PC端互聯網最主要的三個領域中,最大塊的市場份額已被BAT牢牢占據。這種細分領域地位、營收情形下,BAT自然也是PC端最具盈利能力的企業。在BAT之后,京東、360、網易等也都有各自的市場空間,其自身差異化的能力保證了其相應的盈利空間。這里還要特別留意一下,不同的細分領域利潤率是不同的。某些高利潤率領域的企業排名可能靠后,但其薪金水平也有可能逆襲那些利潤率低領域中排名靠前的企業。比如,網絡游戲類企業。
崗位需求供給是決定薪金水平的第三層要素
我們一定要明白,一般情況下,行業、行業細分領域、領域中的企業是薪金高低的首要決定條件。這三個因素定位清楚后,再看企業中崗位所處位置。企業在計算崗位薪金的時候,是從企業需求出發進行考慮的。比如,研發有需求要招一個高級Java工程師,企業會去評估一個高級工程師會帶來多少產出和效益,然后再根據預計產出折算出崗位薪金。上表中出現的企業,基本都是IT企業。其中的研發人員比例會比較大。從互聯網行業傳統的開發模式來看,有如下核心崗位:產品經理、架構師、開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項目經理、運維及其他技術支持類工程師(方便起見,不再細分)。這些核心崗位必然是互聯網公司的最大用人需求。而其他支撐類、職能類崗位則依附于核心崗位而存在,在薪金方面不能占取主動。
有了崗位需求,我們再看相應的人才供給。據統計,互聯網公司內的研發人員的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27、8歲左右。35歲以上的研發一線工程師已經非常少見了。這就決定了,公司內大部分研發人員的工作年限在5年左右。而5年相關工作經驗,也默認為是一個工程師從初級到中高級水平晉升的分水嶺。雖然,每年有大量的軟件相關專業應屆生釋放到市場上,但應屆生的培養、與團隊的溝通成本、人員的經驗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隱形成本。只有少數大互聯網公司才會有資本進行大范圍的校招、人才儲備(比如BAT、京東等)。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還是更需要有5年左右技術背景、優良經驗的技術人員,不用過多培養,就可直接上手干活兒。這就造成了這類人員對應的招聘需求大。但同時,市場又沒有這么多供給。供小于求,薪金自然會享受高水平。應屆生由于積累的經驗少,在薪金方面則不能完全占取主動,大部分時候只能跟著企業定價走。
在這,我想特別強調這樣一種情況。當一個技術人員屬于核心崗位,也有了多年的技術經驗,但他所處的行業已進入暮年、或者所在企業很難有競爭力時,他在本企業的前途將很難再有大的突破。一般,我給這樣的朋友的建議就是:盡快離開那家企業或行業。這種時候,你個人的努力往往無法改變行業格局、無法增強企業競爭力。個人的努力完全成了炮灰。此類問題需要通過企業戰略層面的轉型、決策才能真正解決。這種時候不要談忠誠,因為當企業瀕臨衰退需要降成本時,裁員會是最直接,也是企業最常使用的方式。
移動端的行業格局會洗牌,人才缺口會更大
大家注意到,我們之前對行業、行業領域、企業的分析、排位是基于互聯網PC端的。在上面的網絡活躍人數對比圖中,我們也發現:移動端活躍人數的增速要比PC端的快。這說明在不遠的未來,移動互聯網將極有可能替代PC端互聯網全面融入人們生活。如今PC端行業格局已定,各個互聯網巨頭又都將目光和布局投入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與PC端不同,行業內將會有很多創新和顛覆巨頭的機會出現。老二、老三甚至“?絲企業”逆襲的事情不是沒有可能發生。而巨頭們為保住飯碗,更會利用強大資源加緊布局。無論是顛覆還是布局,則都需要依仗于移動互聯網(包括移動端、云計算、大數據等細分領域)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完成(典型的包括前端開發、Android、ios開發、云計算、大數據挖掘分析等方面人才)。這就造成了無論從行業,還是企業,還是技術方面,移動互聯網相關專業技術人才都將會是更加稀缺的。而多年經驗的移動互聯網、云、大數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他們今后必將成為人才市場中薪金塔尖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