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愷這樣的思考吧。
篇二:緣緣堂隨筆讀后感
最近看過了豐子愷先生撰寫的《緣緣堂》,感受頗深。作者用幽默、輕松與自然的語言,具體描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使讀者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松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談論了人們“吃瓜子”這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閑階級的人們以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嫻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象。文中最后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里,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里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著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了當時中國人們的“閑”,對什么事都不去關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憂。
因此寫文章、日記等,不一定非要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將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選出來,毫不掩蓋地記錄下來就可以來,并不需要對事情進行無謂的夸張與美化,真實、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篇三:緣緣堂隨筆讀后感
豐子愷先生在《緣緣堂》里有很多都是講自己孩子小時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們像一群小燕子一樣,熱熱鬧鬧。三歲的阿韋、五歲的瞻瞻、七歲的軟軟、九歲的阿寶,在他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愛的了,“為什么呢?”“怎么會這樣的呢?”小腦袋瓜里裝滿了無數的問題,在他們看來,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過是游戲。
他們哪里知道,賣小雞者的心計,越是喊得大聲,竟越是不松口。他們一定在想:“為什么不賣?”“我為什么說“買小雞”就不還價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對呢?“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這是什么道理?
大人們之間的勾心斗角,步步為營,沒有波及到孩子們的天堂,未經任何掩飾的真情流露,在這里,總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現在回味,小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是這樣,可是什么改變了我們呢?
宋明理學創始人朱熹,有一句經典的話:“存天理,去人欲。”(www.eduche.com)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