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為五斗米折腰士可殺,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2)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你千萬別傷害別人的尊嚴,尊嚴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任何的傷害。
(3)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貴的性格,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脈相通。
(4)陶淵明的堅守是寧可餓死路邊,也不為五斗米折腰。
(5)陶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
(6)陶淵明一生安貧樂道,不愿為五斗米折腰。
(7)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而摧眉折腰。
(8)陶淵明不滿朝廷腐朽、官場黑暗,更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寧可掛印辭官,歸隱田園.
(9)你打折了我的腰【高考升學網】,還不給我五斗米。李宮俊
(10)筆者認為這三種說法都值得商榷,“五斗米”的真正意義應該是陶淵明種植在公田里的尚未收割的秫米。
(11)我贛南鬼教自古就是安魂教的旁系,而你們五斗米道對于神圣安魂教來說就是異教。
(12)孫恩軍雖是聲勢浩大,惜乎部下諸將皆為五斗米道教徒,除用宗教迷惑人外,絕少遠見卓識之輩。
(13)他剛出場時就被高員外形容為“黑胖漢”,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夠。
(14)不過,蔡府信奉五斗米道,喜歡卜卦問兇吉。
(15)東漢時候的早期道教有兩大派別,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16)嘿嘿,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老爸,要是知道我現在這個德行,想必會氣炸了肺。
(17)這首《歸園田居》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回到家鄉耕田時作。
(18)他生性闊達,不拘小節,向來不為五斗米折腰,當然,要是六斗,那就不好說了……
(19)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
(20)采菊南山,陶淵明志逸四海,不為五斗米折腰。
(21)陶淵明的一生選擇的是站立。雖然自己的生活窮困潦倒,但為了避開官場的污濁,他不為五斗米折腰,選擇了歸隱田園。于是,便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由和“晨興理荒廢,帶月荷鋤歸”的閑適。
(22)人的成功就是可以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這種自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為五斗米折腰,為了生存不得不去上班,你年輕的時候,當你有機會做你自己想干的事可能會承擔風險,可能要放棄很多東西,但是這是值得的。
(23)處于戀愛心情的女性內心世界充滿著幻想,她們會從一些極小的細節去猜度對方的心理,然后自我豐富成為故事,并且篤信不疑。于是他就為高堂秉編造了一個五斗米教徒的家庭背景,并指示說點到為止即可,剩下的柳螢會用自己的想象補完,這比直接告訴她能取得更好效果。馬伯庸
(24)可這個督察是個欺上壓下、作惡多端的貪官,陶公早有所聞,他對夫人說:“我能為五斗米俸祿對這樣的人折腰嗎”。
(25)若真是能想要幾點就有幾點,那不是立馬就成富翁了,他還真是窮怕了,每日里想得最多的倒是如何賺錢,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早被他拋到九霄云外。
(26)有骨氣,就是要保持人格的獨立,不卑不亢,不趨炎附勢,不阿諛奉迎,不做風吹兩面倒的墻頭草;就是要敢于堅持真理,堅持原則,不為“五斗米”折腰。
(27)悟空答應降妖,高太公不免控訴一番八戒的罪狀,其中一條是太能吃,“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擔心把他的家產“吃個罄凈”。
(28)他并沒有說出這句話,畢竟現在自己需要靠縣衙吃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他的風格。
(29)意氣風發的司馬元顯正躊躇滿志;擁有荊州強兵的桓玄正隱忍待發;北府鐵軍統帥王恭居心叵測;南方五斗米道領袖孫恩正廣施恩惠,籠絡人心;寄奴劉裕仍在京口賣草鞋為生。
(30)他躬身自奉道教,將張魯的母親迎于府中,率妻女師事之,稱五斗米教徒為義民。
(31)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
(32)聽說他在川蜀傳什么‘五斗米教’,應者如云。
(33)將軍!豪強傳來消息,樂陵前天夜里,五斗米道蠱惑晉人起事,已經將城內的羯胡肅清,五斗米教祭酒自奉平北將軍,讓將軍前去樂陵會盟。
(33)造 句 網是一部在線造句詞典,其宗旨是讓大家更快地造出更優質的句子.
(34)1918年,賀民范決意“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后寄居長沙,“閉戶讀書”。
(35)我來這里是為了故友在臨終前托我帶個口信給五斗米道的無月道人。
(36)想想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真是愧殺我輩。
(37)餓死是小,說什么不為五斗米折腰。
(38)在修道的世界內,張家也是很著名,張家的祖先‘張陵’張天師,創立‘五斗米道’,被尊稱為‘正一道宗’,實力可謂空前巨大。
(39)李朝陽慢慢了解到,原來道教教祖,也就是公認的創始人就是東漢末年在巴蜀一帶創立五斗米道的張道陵,后來被人稱為張天師。
(40)像中國漢朝的五斗米道、張天師;清代的白蓮教、義和團。
(41)西方漢中五斗米道集團、西涼馬家、西羌。
(42)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彀。
(43)“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些品質,需付出生命方能得以彰顯:既便餓死,也不受嗟,既便殺頭,也不折腰。
(44)蘭亭題序,王羲之酒酣耳熱,書蘭亭不世名篇;采菊南山,陶淵明志逸四海,不為五斗米折腰。
(45)漢中張魯,五斗米教弟子數十萬無人敢小覷,長安董卓挾天子以令天下,手握羌胡大軍二十余萬,西涼兵馬十余萬北有黃河南有潼關,我都不敢冒險去打。
心往一處想造句,用心往一處
時間:2023-09-19 08:0:58而笑造句,用而笑造句
時間:2023-09-17 10:0:32亦當造句,用亦當造句
時間:2023-09-15 04:0:14小段造句,用小段造句
時間:2023-09-15 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