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等。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爭者雖多,可霸主名額有限,這樣爭議就頗多。爭議的真正源頭實則就是對霸主評價的標準有所區別?v觀各類史籍,很難得到一致標準,原因如下:
其一,泛華夏地區的諸侯國是否能參與霸主評選
楚國本身也是周王室的分封國,春秋時楚君熊通打敗隨國,讓隨國在周桓王面前說情,提升楚國爵位。周桓王不同意,熊通就自立為“楚武王”。楚國稱王之后,理論上就與周王室的封國體系脫節,不再是服從周王室分封的合法諸侯國,但實際上仍是泛華夏諸侯國之一。所以作為后世史學家,對于楚國也并非排斥。
其二,需不需要獲得周天子承認
所謂霸主,是在周天子的名義之下號令諸侯,即“尊天子以令諸侯”。周天子雖然大權旁落,但仍是華夏共主,是所有臣民的精神領袖,不可以公然對抗;否則就不是爭霸,而是反整個中原政治體系。
在通常定義的霸主之中被周天子正式承認的有:齊桓公、晉文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
各個諸侯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職位等同于周天子朝廷中的大夫或士的地位。
據說,當時的天下約有八百余個諸侯國。一部落即一國,一家族即一國,一城堡即一國。大國土地一百里或七十里,小國土地五十里不等。而最大的領地則非天子的王城莫屬,為千余里。
這些彈丸之地的諸侯國們,眾星捧月般的圍繞著周天子的王城,布滿了整個黃河流域。
后來天子位傳到第十二代時,周幽王迷戀褒姒,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結果被西域犬戎入寇,可憐慘死在了異族刀下。
周太子姬宜臼復國之后,繼承大統,因西京都城殘破,遂東遷于中原洛陽,史稱東周。東周之際,五霸先后興起,是為春秋。
dna水解后得到的產物是什么
時間:2023-09-16 21:0:39invention可數嗎
時間:2023-09-13 09:0:04地球大氣層從低到高依次是
時間:2023-09-18 07:0:54宇文新州之懿范句式
時間:2023-09-21 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