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進中小學課堂 教師迎“人機共教”新機遇
兩會時間里,人工智能被寫進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領域的高度關注。“人工智能時代剛剛來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人才缺口大,同時國內中小學校的STEAM科學教育課程也亟待加強,這是促進素質教育的有力突破口。”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郁波說。
記者注意到,從2017年起,伴隨互聯網和大數據信息技術的社會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已成為當前國內教育領域的前端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學校和企業采取聯合教研的方式合作,利用雙方優勢助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
深圳點貓科技有限公司(編程貓)在2017年先后與全國范圍內千余所學校合作,為院校提供免費的課程內容與教師培訓支持,新穎的教學形式與課程內容深受學生與授課教師的喜愛。校企合作這種現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很多校方缺乏自主教研能力,教師素質不過關。另一方面,企業方往往具備較前沿的教研能力和人才培育能力,能有效幫助有需求的院校建立健全系統的人工智能學科知識。
中科視拓人工智能研究員向記者表示,目前其研發的“人工智能進課堂”課程已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正式開課,每周一次,每個課時70分鐘,“課程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對學生的人工智能啟蒙教育,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及實際應用,二是課程包含目標檢測和人臉識別這兩個AI熱門技術的實踐環節,讓學生了解相關AI技術的基礎知識,指導學生訓練出自己的AI引擎并使用它們檢測出各種物體、識別出不同人臉。”
2017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校設置人工智能課程,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于樂的編程教學軟件、游戲的開發和推廣,支持開展人工智能競賽,鼓勵進行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創作,鼓勵科學家參與人工智能科普。
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重視人工智能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機構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
除了高等學科建設外,還要在國內中小學大力拓展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于大數據智能的在線學習教育平臺。開發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教育服務,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制化。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不僅是學生,教育工作者們也要適應這一嶄新變化。
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被寫進教育改革的目標任務。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發布《教育部教師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點》進一步指出,啟動“人工高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計劃,應對新技術變革,探索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支持教師決策、教師教育、教育教學、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推動新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有機融合,實行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研修,建立教師隨時可學、隨地可學的常態化發展機制。啟動新周期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建設創新培訓平臺,大力提升教師新技術應用能力。支持部分學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學實驗,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變革。”
“未來的教育也會進入‘人機共教’時代,未來智能機器人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表示,以知識傳授為主體的傳統課堂將發生轉變,“未來的教師,會從現在大量重復性和繁瑣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要嫻熟地運用智能機器人,獲取教育資源,運用數據處理技術,分析教學案例和化解問題。”
深圳點貓科技有限公司(編程貓)CEO李天馳稱,現在全球24個國家已將編程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國家重視人工智能教育與日俱增,但目前我國還存在中小學師資匱乏、編程課程培養體系不健全等難題,這需要校企雙方更深入的聯合共同解決。
人工智能教育從娃娃抓起 推助國民科技創新素質
信息數字化社會中,人工智能無處不在,融入到教育、交通、金融等改革發展的萬花筒中。
今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紅毯上,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無人駕駛是新一輪全球科技創新的產業競爭焦點,融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通信等高新技術,但從目前技術水平看,距離無人駕駛的普及和大規模應用仍有長路要走,迫切需要人才培養。”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與汽車工業的融合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汽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表示,汽車產業已進入“創新的風口期”,人工智能是下一輪科技及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也是決定著中國制造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關鍵。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
據悉,今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志。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人工智能是改變人類未來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未來顛覆人類發展生活的大方向。”丁鳳良表示, 對國內中小學教育,人工智能和教育相結合勢在必行,“讓人工智能融入中小學課堂,推助國民科學創新素質,為國家的人工智能發展培育種子力量,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擔起的社會責任。”
貴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04欽州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32防城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
時間:2024-07-12 15:0:10北海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