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 > 中學教育 > 正文

重慶市第七十一中學校無邊際課程改革紀實(二)

更新:2023-09-18 10:14:44 高考升學網

從活動到課程,拒絕碎片化的育人方式

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產品,而課程“產品”的開發,被視為這場課程改革的關鍵,要實現課程的無邊際,首先要對學校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于是,學校的一系列活動成為了重點開發的對象。

七十一中屬于沙坪壩區禮儀培訓基地,學校歷來重視學生的禮儀教育。以前,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全體初一新生,開展為期兩天的禮儀培訓活動,給同學們講解文明禮儀,對同學們的站姿、坐姿、手勢等姿勢語言進行規范。“活動不具有延續性,訓練以后就結束了,同學們還是沒有真正掌握。”學生處的蔣學軍老師說。

去年,學校決定將禮儀活動升級為禮儀課程。目前,每周兩節的禮儀課,成為七十一中新生第一學期的必修課。

除了每周一節的禮儀理論課,在周四下午的第三節課,初一的同學們都會來到操場,對每個動作進行實際練習。在講臺上,禮儀老師李惠對每個動作進行演示講解,同學們在操場上參照規范動作進行練習,操場上則有兩名老師協助,進行規范指導。

“坐,只能坐凳子的三分之二,背要立起來,雙腳并攏成90°。”李惠說,從哪個方向入座,都是很有講究的。將活動升級為課程以后,對活動內容進行分解,在實際訓練時,老師們還會邀請動作規范與不規范的同學上臺展示,讓同學們進行辨別,糾正不正確的行為習慣。

“現在同學們遇見長輩,都會先停下來,再微笑著揮手打招呼。”李惠說,經過課程的系統學習,同學們的變化很大,不僅文明有禮貌,還掌握了正確的文明禮儀。

此外,學校還將學期內國旗下講話活動、學生課間操上臺展示活動、每年大型活動進行系統的設計,通過開展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活動來達到課程目標。

除了將活動升級為課程,學校還整合家庭資源,建立家庭教育學院,面向全社會開發家庭教育課程;在校內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整合社會資源,去磁器口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來學校當老師,開設蜀繡課等等。

在七十一中看來,由于課程是無邊際的,開發主體和課程資源也是無邊際的。張克運還提出大課程體系公式:全面+全程+全域=180天學校+180天社會家庭=課前+課中+課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有條件引進學校的都是課程,課程的無邊際性可以滿足學生選擇的有限性。”張克運說。

從教書到育人,實現從教師到教育人的角色轉變

張克運認為:“課程開發能力是未來教師必備的技能。”為此,學校發動大量老師,投入到課程開發和設計中,重新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英語老師廖怡,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接觸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她發現很多同學,對傳統節日了解不深,于是萌生了開發一門關于中國傳統節日課的想法。廖怡說:“想讓同學們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理解傳統節日的美好寓意,更想讓他們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廖怡將課程說明、課程目標、教材、課時計劃、教案上報到學校科信處,很快通過了專家的評價審核。

今年2月27日,廖怡站上講臺,第一次給同學們上中國傳統節日課,那天恰好是農歷二月初二,正是春農節。于是,廖怡就以春農節作為開始,不僅讓同學們了解基礎的知識,更讓同學們深刻地感受節日故事及意義。

在此后的教學中,廖怡的課堂形式更加多樣化,根據各個節日設計相應的體驗活動。春節,同學們在歡快的音樂背景下,體驗剪紙;元宵節,同學們分小組進行猜謎語競賽;端午節,同學們在課堂上學習如何包粽子。

“無邊際課程”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流動性和創新性。廖怡表示,這門課不會一層不變,每個學期,她都會根據不同的時間和背景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來保證課堂的新鮮與活躍。接下來她還準備將中國二十四節氣融入課堂。

無邊際課程的流動性,讓學生具有新鮮感,課堂參與度更高,跳出“分數”模式,汲取他們真正需要的內容,老師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

和廖怡一樣,同為英語老師的孫穎也選擇了自己的第二課程,她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插花藝術課。剛開始對花藝一竅不通的孫穎,跟著學校有經驗的老師邊學邊教,從最開始機械地教學,到后來不斷創新,孫穎將小組合作、情商培養等引入課堂,她的課堂一直人氣爆滿。

“我很享受插花的過程,在課堂上也能夠釋放自己的壓力。”孫穎說,更重要的是,得到同學的認可和喜歡,自己的價值也得以實現,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還解決了她的職業倦怠,工作也更有激情了。

在學校老師的積極創新下,中國傳統節日課、插花藝術課、咖啡與調酒課等27門無邊際課程之特色課程逐漸成形落地。“課程是不斷更新的,是流動的。”張克運說,每學期都要保證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在開發新課程。

從無限到有限,給學生一個私人訂制的未來

“無邊際課程”體系不斷完善,教師資源和社會資源積極整合,無邊際課程在保持新鮮性和流動性的同時,也給了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權利,而選擇的過程本身也在育人。

,學校新開了川劇課和蜀繡課;,新增設古箏課;,開設咖啡與調酒、數學魔術等;今年下半年,學校計劃開設面塑和木工課。 “每學期要盡量做到五門以內的課程有變動。”科信處主任任建平說,特色課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主,但作為學生的課程體系,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如何在課程開設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一套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選課之前,學校會根據“無邊際課程”制作宣傳資料,用展板的形式對課程進行圖文說明,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展板了解課程;每學期的第一周,是學生的選課時間,班主任老師會在期間進行宣講引導。

此外,學校還開發微信平臺和瀏覽器選課軟件,把本學期要開的課程像“菜單”一樣的羅列展示出來,同學們可以進行選擇報名;開學第二周,同學們正式上課,開課后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班額情況進行微調,避免了學生用“腳”選課的局面。

上課期間,學校還注重過程管理的精細化。通過查課、巡課,清點上課人數、了解課堂動態,通過聽課感受老師的課堂質量,對課程進行把關評價;了解學生選課情況,不足5人報名的課程,將考慮不再開設這門課。

在實施“無邊際課程”過程中,學生打破原有班級編制,組成許多臨時性班級或團隊進行學習。因此,學校對學生實施雙層管理:一方面以臨時班級或團隊為對象,對學生進行考評;另一方面每個學生仍然是原有班級中的一員,他的考評將納入原有班級考核。

學期結束,學校會給每位學生一張《特色課程調研表》,搜集學生意見、對本期學的課程進行評價,以及下學期希望學校開設什么課程,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對于單個學生而言,他所能選擇的課程數量是有限的。”張克運說,由于學校開發的無邊際課程有多個大類,每個大類也有多種課程,對于一個學生的各個學期選課而言,肯定只能選擇其中最適合自己或是最感興趣的少數課程,這也是“學海無涯,而吾生有涯”的現實。

教育觀察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學生成長環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課程改革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個學生成長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的指向。”張克運在其著的《最美的教育姿態》一書中這樣說到。七十一中在和美教育理念下,打造的無邊際課程體系,恰好能夠適應學生需求的多樣性、成長的多元化。

相關文章

最新圖文

貴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04

欽州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32

防城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

時間:2024-07-12 15:0:10

北海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11
9999久久久国产精品,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人妻,免费AAAAAA毛片看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夜夜高潮 | 亚洲综合不卡在线视频 |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网站乱 | 色五月激情五月五月婷婷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a一级大片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