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進經濟領域重點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加快清理劣勢企業和低效資產。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全口徑預算體系。明確市和區縣兩級政府事權范圍,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快構建地方稅體系,推進稅收征管改革。建立規范的政府舉債融資體制。推進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改革,健全政府定價制度。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實現全過程監管。加快構建征信體系。
(三)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中蒙俄經濟走廊東部起點、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作用,深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務實合作,加快建設成為戰略樞紐。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多式聯運跨境交通走廊,暢通“津新歐”“津蒙俄”等運輸通道,建設“信息絲綢之路”。深化對外投資、產品出口、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推動軌道交通、汽車制造、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建設境外能源綜合保障基地和農林生物質資源基地,加快蘇伊士合作區拓展區建設,推動聚龍印尼產業園升級為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密切人文交流和科技教育合作。
(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優化投資環境,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實施500強招商工程,鼓勵在津設立地區性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新增長點,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加快發展口岸貿易、離岸貿易和服務貿易,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加快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建設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深化與國際友城、港澳臺和華僑華人交流合作,打造臺灣商品北方集散中心。加強與環渤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合作發展。加大幫扶力度,協助對口支援地區打好扶貧攻堅戰。
六、著力共享發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一)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到國民教育全過程。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協調發展,支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和學科專業水平,支持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使若干高校和優勢學科達到或接近一流水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設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辦學體制,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二)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堅持就業優先,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機會公平的充分就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統籌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持續實施“百萬技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續實施增加群眾收入的政策措施。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建成更加完善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個體從業人員和農民工等群體參保政策,建立社會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穩妥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完善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完善社會保險跨省市轉移接續政策。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事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健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擴大保障性安居工程覆蓋面,讓居民住得更加安心舒適。
(五)提高群眾健康水平。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藥、醫保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強化公益屬性,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實行分級診療制度,推動醫藥衛生資源向基層流動,加快解決兒科醫生、全科醫生等短缺問題,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堅持傳承創新,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強化公共衛生工作,加強慢性病、傳染病、職業病綜合防治,提高婦幼健康水平,健全心理健康疏導,增強衛生應急能力。在全社會倡導尊重醫生、理性就醫的風尚,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健全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用得放心。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加快發展體育產業,高水平辦好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第十屆全國殘運會。
(六)提升人口綜合服務管理水平。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完善居住證制度,有序推進外來人口市民化,引導人口合理分布。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老年服務產業。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提升基層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水平。加強基層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站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擴大直接登記范圍,支持和規范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人口信息系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提高街鎮綜合執法能力。加快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升平安天津建設法治化、現代化水平。
七、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動員全市力量為完成“十三五”規劃而奮斗
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增強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的行動自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一)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創新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里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調動各級干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踐行“三嚴三實”,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強化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堅持依法治市、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加快重點領域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對權利的司法保障、對權力的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全面實施“七五”普法,弘揚精神,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三)加快形成引才聚才制度優勢。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著力發現、培養、聚集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長發展規律的體制機制,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全面推行“人才綠卡”制度,加快實施“千企萬人”支持計劃。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營造唯才是舉、開放用才的濃厚氛圍。
(四)匯聚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發展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支持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支持各級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中央群團工作部署要求,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團結一心,共同奮斗。
(五)確保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目標任務。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委決策部署,編制好全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各區縣要結合實際制定好本地區“十三五”規劃,把全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