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者淺見,無論名義賬戶制還是做實個人賬戶,都優于當前的空賬運行。但是名義賬戶制不能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養老金體系不可持續問題,只能是一個次優選擇,可以作為一個改革的過渡方案,最終還需向做實個人賬戶,通過資金的市場化運營,獲取合理回報來彌補養老金缺口。這方面加拿大可謂典范,在1996年,加拿大政府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現收現付的退休金計劃(CPP)遠期面臨巨大資金缺口,因此專門設立了退休金計劃投資委員會,于1999年開始投資運營CPP計劃的資金,截至2012底資產規模達到1701億加元,其中投資收益為652億加元,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6.7%(同期平均CPI為2.2%,GDP為1.9%)。2010底加拿大總精算師完成對CPPIB的審計,重申CPP在未來75年內具有可持續性。
改革的天平倒向了名義賬戶制?
在政策層面,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養老保險改革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賬戶”,一改之前相關文件中“做實個人賬戶”論述。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認為,中央不提“做實”而提“完善”,為個人賬戶轉向名義賬戶制提供了改革的空間,也有媒體解讀為改革的天平倒向了名義賬戶制。可以說我國養老金改革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個人賬戶涉及每個參保職工切身利益,最終何去何從,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作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