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口普查是由國家來制訂統一的開展時間節點和統一的方法、項目、調查表,各地相關部門嚴格按照指令依法對全國現有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一次全項調查登記,普查重點是掌握分析預測各地現有人口發展變化,主要就是了解性別比例、出生性別比、單身、適婚人口、老齡人口等,全國人口普查也屬于國情國力調查。
2022年山東總人口數量暫未公布,以下是最新的人口普查的數據,僅供參考。
根據山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如下:
(一)全省人口總量。全省常住人口為10152.7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下同)的9579.3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73.4萬人,增長5.99%,年平均增長率為0.58%。十年來山東人口增量位列全國第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二)戶別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518.4萬戶,家庭戶人口為9486.8萬人,集體戶186.1萬戶,集體戶人口為665.9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0人,比2010年的2.98人減少0.28人。家庭戶規模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三)民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0062.2萬人,占99.1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0.5萬人,占0.89%。與2010年相比,漢族人口增加555.5萬人,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7.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增長0.13%。山東作為少數民族雜居、散居省份,少數民族人口數量不多,但55個少數民族成份齊全,各民族在山東安居樂業、和睦相處。
(四)地區人口。16個地級市中,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市有2個,分別是臨沂市1101.8萬人、青島市1007.2萬人,其中青島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有2個市在 1000萬人至900萬人之間,分別是濰坊市938.7萬人、濟南市920.2萬人。有2個市在900萬人至800萬人之間,分別是菏澤市879.6萬人、濟寧市835.8萬人。有4個市在800萬人至500萬人之間,分別是煙臺市710.2萬人、聊城市595.2萬人、德州市561.1萬人、泰安市547.2萬人。有6個市在500萬人至200萬人之間,分別是淄博市470.4萬人、濱州市392.9萬人、棗莊市385.6萬人、日照市296.8萬人、威海市290.7萬人、東營市219.4萬人。
與2010年相比,青島、濟南、日照三市的人口總量在全省排位分別提升1個位次,濟南、青島兩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不斷加強,省內中心城市核心地位不斷鞏固。
(五)性別構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143.3萬人,占50.66%;女性人口為5009.5萬人,占49.34%。總人口性別比(指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67,與2010年相比提高0.34個百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指以每年出生的女嬰為100,出生男嬰對女嬰的比例)為111.95,較2010年下降7.45,降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65,全省人口性別結構持續改善。
(六)年齡構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906.3萬人,占18.78%;15-59歲人口為6124.4萬人,占60.32%;60歲及以上人口為2122.1萬人,占20.9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36.4萬人,占15.13%。與2010年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上升3.04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83個百分點,表明生育政策調整在我省效果明顯;15-59歲人口比重下降9.19個百分點,但總量仍超過6000萬,位列全國第二,勞動力人口資源依然充沛;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6.15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成為我省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省情。
(七)受教育程度。全省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460.3萬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455.3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694人上升為14384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908人上升為14334人,全省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3年增至9.75年,文盲率由4.97%下降為3.26%,降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表明我省人口素質持續提高,科教興魯、人才強省戰略卓有成效。
(八)城鄉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401.4萬人,占63.0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751.3萬人,占36.95%。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639.3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065.9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13.34個百分點。十年來,我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道路成效顯著,與上一個十年提高11.56個百分點相比,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加速提升。
(九)流動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為2802.7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728.3萬人,流動人口為2074.3萬人。流動人口中,跨省流動人口為412.9萬人,省內流動人口為1661.4萬人。與2010年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長104.60%,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長208.38%,流動人口增長82.98%,分別比全國高16.08、15.72、13.25個百分點。省內流動人口增長80.18%,跨省流動人口增長95.17%。說明受我省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戶籍制度改革及農村轉移勞動力等因素的影響,流動人口規模大幅增加。
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陸域位于東經114°48′~122°42′、北緯34°23′~38°17′,東西長721.03公里,南北長437.28公里。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于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省陸域面積15.58萬平方公里,
海洋面積15.96萬平方公里。省會為濟南市。
山東,最初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山東”始作為政區名稱。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于魯,所以現在山東省簡稱“魯”。
山東行政區劃溯源,與全國一樣,大致萌芽于夏代。在氏族部落基礎上聯成的一些“方國”,孕育著行政區的胚胎。
夏商時期,今山東地域范圍的方國,文獻上記載的有130多國。其中,夏后氏后國和夏世侯伯之國13個,商氏后國和商氏侯伯之國15個,東夷族氏族部落演進為國者100多個。
西周沿襲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分封制,對原商王朝統治的廣大地區實行“封邦建國”。今山東地區的封國主要有:太公呂尚(姜子牙)受封的齊國和周公旦受封、其子伯禽代受封的魯國。山東被稱為“齊魯之邦”或簡稱“魯”,即由此而來。齊、魯兩大國之外,還有與周王朝同姓(姬)的曹、滕、郜等國。同時,夏商時期山東境內的古國大多數繼續存在于西周。到春秋時期,史籍記載的山東古國有55國之多,主要有齊、魯、萊、莒、滕等國。
戰國時期,山東地區主要有齊國和魯國,并有楚、越、魏、趙、宋等國各一部。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占據了今山東的大部分地區。
秦統一后,在山東分置齊、瑯琊、東海、東、薛等郡。西漢初有十郡六國,東漢分屬青、兗、徐、豫四州,三國時大體略同。
西晉初山東分屬青、徐、兗、豫(統魯郡)、冀(統平原、樂陵)五州。永嘉以后,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據有。
隋統一后,分屬青、徐、兗、豫四州。唐代,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
北宋時山東分隸京東東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治益都。
元朝分置燕南河北道、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直隸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洪武九年(1376年),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直到清代,始將山東政區的名稱定為“山東省”。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
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
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發出關于恢復縣、區、鄉政權的指示,到年底有12個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東分局將山東劃分為3個區和2個特區:膠濟路南、隴海路北、津浦路東為一區,津浦路西為二區,膠東為三區,湖西、清河為特區。1940年8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成立,下轄16個專員公署,88個縣。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改名為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下設5個主任公署及濱海直屬專員公署,共轄18個專署和92個縣級政權。1945年8月,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政府,下設5個行政公署,共轄21個專署、119個縣。
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改稱山東省人民政府,下轄14個市(包括濟南、青島、徐州、濰坊4個省轄市)、140個縣、2個辦事處、2個特區。1950年,將原來的16個專區合并為滕縣、臨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濰、膠州、萊陽、文登11個專區。
滁州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05黃山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03安慶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24銅陵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