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唐鈞認為,官方此次提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也就意味著,要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個人繳費的同時,應該會對這一群體的工資進行相應調整。
“因此,養老金并軌后,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待遇應該沒有太大影響,‘鐵飯碗’的吸引力也不會減弱。”唐鈞說。
那么,未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是否會減少?唐鈞對此指出,“老人老辦法”,退休的還會按照原來的計費辦法,在職的養老金應該會少,但“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職業年金會補充一部分減少的養老金。
需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從哪“找錢”是最大難題
“備遭詬病的養老金雙軌制,為什么拖了那么長時間一直沒有解決,就是因為缺乏一些基本條件,面臨一些阻力。”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對中新網記者分析。
在顧駿看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養老金并軌有了更好的環境,但是不可能馬上實行,因為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正如顧駿所言,養老金并軌后,最大難題就是從哪里“找錢”的問題。據統計,中國在職公務員數量約為700多萬,126萬個各類事業單位在職人員3000多萬。
“國家本來只需支付已退休公務員的養老金,但現在還要想辦法給在崗的公務員‘存錢’,這個難度就很大。”顧駿說,尤其近兩年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增速也在削減,那么憑空增加一大塊公務員養老金開支,錢從哪里來?
為此,顧駿建議,應從解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浮于事、冗員問題入手,同時規范這一群體的非正常福利和灰色收入,“只有把這些漏洞堵住了,才能在不增加財政支出總額的基礎上,‘擠’出一部分用于養老的錢。”
“歷史造成的問題,只能歷史性地解決。”顧駿說,養老金制度改革是“一攬子計劃”中的組成部分,說到底,還是要從公務員管理體制乃至行政體制的整體改革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