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及“上元天官賜福”日。是春節中活動最精彩、最熱鬧、也最值得回味的佳節。
元宵節人們都要吃元宵(湯圓),皮用糯米粉制成,餡子有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團圓。沙縣還做春卷、芋包等風味小吃,將元宵節稱之為“壽年”。
一、客家延祥花燈
舊時吃素祀神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內容。迎神中除共有的眾神菩薩,明溪還迎“惠利夫人”神像,建寧則迎“昭顯侯王”。
清流城關八坊輪流執事,每年要在城隍廟建春祈醮,送瘟神和擺宴席散福。送瘟神要用“瘟船”,瘟船是用谷笪將長約1.5米、寬、高均為1米的木架裹成船狀,糊上五色紙,上置一排紙扎的六畜,船腰穿一根抬杠。元宵節上午,眾百姓以紙錢包著禽畜毛、頭發和煮過的黑豆、芝麻等投入“瘟船”,象征把瘟疫病源送掉。午后,醮壇土銃齊響,由執事扛瘟船和城隍菩薩等三尊神像,喊聲震天地沖出廟門,沿街游走一圈,在鞭炮聲中送至東門河邊。道士畫符念咒、宰豬祭神后,四個善鳧水的男子赤身抬起瘟船送至江心,點上火,讓瘟船燃燒著順水流逝。晚上,執事各坊家家設宴,稱“散福席”,連素不相識的人登門道賀也可入席,客人此來彼往,熱鬧非常。
大田縣元宵夜還有“偷拔蔥嫁好翁(夫),偷拔菜嫁好婿”的“偷”拔蔥菜之俗,菜主不但不責罵,還以聽到毒言惡語為佳。
元宵節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間“鬧花燈”。許多城鄉元宵活動從正月十三便已開始。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街頭村落千燈爭艷。龍燈、花燈、走馬燈、龍鳳呈祥燈、麒麟送子燈、吉祥如意燈、百鳥朝鳳燈、牡丹富貴燈、松鶴延年燈、鴛鴦戲水燈……僅龍燈就派生燭橋、板凳龍、香龍、草龍等等,燈火輝煌、千姿百態。不但有觀不完的花燈令人陶醉,還有熱鬧歡騰的舞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旱船各種游藝美不勝收。
夕時元宵,明溪城鄉每家門口必掛花燈一盞,以示吉祥。規模較大的一次是民國34年(1945年)9月5日晚,歡慶抗日勝利迎燈會,有花缸燈、鼓燈、五星燈、走馬燈、荷花燈、宮燈等數十種燈上千盞。50年代初,沿襲舊俗,又少數人家春節或元宵在門口掛燈歡慶。“文化大革命”期間,燈會被視為“四舊”遭禁止。1982年恢復燈會。1983~1987年,城區共舉辦4次元宵花燈競賽活動。1985年元宵,由機關、學校、廠礦出動彩車44部(汽車),花燈近2000盞,以及坪埠、南山的橋燈、龍燈等。城郊周圍數十里外的群眾也趕來觀燈。城區人山人海,鞭炮轟鳴,鑼鼓喧天,燈光、焰火相映交輝,盛況空前。許多大型花燈都設有電動或機械的自動或半自動裝置,造型獨特,內容新穎。彩車還游向沙溪、蓋洋、胡坊、瀚仙等鄉,觀眾達數萬人。
尤溪1985年農歷正月十四和十五日晚,城關的迎春燈會有158個單位8000多人參加,出動30多部汽車、94部板車,有彩坪81架、龍燈4條、高照2架、大小花燈1000多盞,還有花鼓、旱船、高蹺、舞獅等。許多燈具都有自動化、半自動化的小巧裝設,各有其獨特的內容、典故和形象。觀眾達6萬多人次,福建省電視臺到現場錄相作為電視節目《五里燈火照蒼穹》播放。
改革開放的今天,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政府還在元宵之夜組織燃放焰火活動,美麗而壯觀。元宵夜多姿多彩的活動引得大人小孩傾巢而出,街上人潮如涌、笑語喧闐。宋代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有《青玉案.元夕》一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種昔年都市元宵節火樹銀花、普天同慶的盛況,如今在神州大地已不再是一件稀罕事了。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