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現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2個、重點序列學科2個;江蘇省重點學科1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33個。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是全國首批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現擁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一級學位點,學位點覆蓋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所有二級學科。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著力推進9年本博一貫制和“5+3”一體化中醫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入選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首批試點高校。現有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6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規劃教材(主編)33部,國家級教學成果4項。建設有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八一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一醫院)等3家直屬附屬醫院、29所非直屬附屬醫院、4所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院和3所附屬藥業,各類教學及畢業實習基地逾百所。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現有國家發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2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6個,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7個(含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1個),江蘇省海洋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4個,國家技術轉移示范中心1個,是國務院和文化部首批命名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是中國中醫藥文獻信息檢索中心南京分中心。近年來,學校科研工作成績顯著,先后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2016、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立項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百強行列,項目經費總額名列全國中醫藥院校前茅。學校主辦的《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系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學校治學嚴謹,學術氛圍濃厚,名家云集,人才輩出,是全國中醫師資進修教育基地。擁有國醫大師6人,全國名中醫4人,雙聘院士2人,“”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54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6人,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1人,江蘇省特聘教授10人,白求恩獎章獲得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1人,形成了一支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領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學校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國家衛生部確定的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是國家教育部批準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及臺港澳地區學生的首批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1993年學校與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作開辦中醫學專業,首開我國與西方正規大學合作開展中醫學歷教育先河。學校著力通過海外孔子學院和中醫藥中心,推動中醫藥海外傳播。2010年6月20日,學校與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作建立了中醫孔子學院,同志出席了揭牌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學校目前與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廣泛交流和聯系,并與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學術團體及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具有較高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先后在大洋洲、歐洲、美洲建立了8個海外中醫藥中心,其中中國—澳大利亞、中國—瑞士、中國—法國3個中心成為國家級海外中醫藥中心。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秉承“自信、敬業”的校訓、“團結奮進、繼承創新”的校風、“學貫中西,至精至誠”的辦學理念、“仁德、仁術、仁人”的教育理念,彰顯特色,追求卓越,各項事業快速發展,2012年在全國中醫院校中率先通過護理學專業認證,2015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和中醫學、中藥學專業認證,2016、2017《中國大學評價》排名位居全國中醫藥院校之首。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實施“人才強校、質量興校”戰略,堅持特色發展,加強內涵建設,積極創建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的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
常州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0:0:24南京藝術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57江蘇師范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41西交利物浦大學轉專業政策
時間:2024-07-12 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