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學第四輪學科評估于2016年4月啟動,按照“自愿申請、免費參評”原則,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估體系在前三輪的基礎上進行諸多創新;評估數據以“公共數據和單位填報相結合”的方式獲取;評估結果按“分檔”方式呈現,具體方法是按“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9檔公布:前2%(或前2名)為A+,2%~5%為A(不含2%,下同),5%~10%為A-,10%~20%為B+,20%~30%為B,30%~40%為B-,40%~50%為C+,50%~60%為C,60%~70%為C-。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一級學科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292 | 常州大學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B- |
2 | 10292 | 常州大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C+ |
3 | 10292 | 常州大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C |
4 | 10292 | 常州大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C |
5 | 10292 | 常州大學 | 機械工程 | C- |
6 | 10292 | 常州大學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C- |
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現有本科專業80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2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9個;國家級一流課程13門、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規劃教材9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學校是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蘇省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學校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9項,2017年捧得“優勝杯”;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5項,銀獎3項,銅獎7項,實現金獎“四連冠”,2020年捧得“優勝杯”;榮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項、銀獎3項、銅獎11項。學校在2016-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本科)”和“全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分列第91位和第44位。
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教師素質優良。現有教職工2000余人,專任教師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713人,博士學位專任教師占比達66%。擁有工程院院士5人(雙聘),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人;學校現有江蘇省“雙創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藍工程”等省級人才220余人;省“雙創團隊”、“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和教學團隊、“六大人才高峰”創新人才團隊等團隊10余個。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師資隊伍建設先進高校”和“江蘇省教育人才工作先進單位”。
常州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0:0:24南京藝術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57江蘇師范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41西交利物浦大學轉專業政策
時間:2024-07-12 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