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 > 今日新聞 > 正文

寧德市今天地震最新消息,寧德市歷史上地震統計及地震帶分布圖

更新:2023-09-15 11:42:24 高考升學網

寧德市今天地震最新消息,寧德市歷史上地震統計及地震帶分布圖

地震安全小知識是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學習的,當地震來臨時學會一些自救辦法或許能免于一些傷害。本文小編帶你一起了解關于寧德市地震的相關信息,其中包括寧德市地理位置、寧德市歷史上的地震、寧德市地震帶分布圖以及寧德市地震安全預防小知識,希望本地對你有幫助。

一、寧德市地理位置和簡介

寧德俗稱閩東,位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臺灣省三大經濟區的中間位置,地處東經118°32′?120°43′,北緯26°18′?27°40′之間。東望臺灣,西鄰南平,南連福州,北接浙江省溫州市。東西橫距235公里,南北縱距153公里。全市陸地面積1.3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46公里。

二、寧德市歷史上的地震

中國東南沿海包括福建在內是我國地震高發區之一,地震活動頻次和強度均居全國較高水平。據歷史記載,福建自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共發生3級以上地震287次,其中7.0~7.5級地震4次,6.0~6.9級地震4次,5.0~5.9級地震21次。大致以閩清?德化?南靖為界,分為兩個地震活動帶,東部屬東南沿海地震帶外帶,西部屬東南沿海地震帶內帶。福建最早的地震見于《晉書?五行志》記載:“西晉武帝太康八年五月壬子(287年6月4日),建安(今建甌縣南)地震”。最強的地震記錄是明萬歷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發生的7.5級大地震。“山石、海水皆動,地裂數處,郡城尤甚。開元東鎮國塔第一層尖石墜,第二層第三層扶欄因之并碎。城內、外廬舍圮,覆舟甚多。……萬歷三十二年地震,(開元)寺東塔頂蓋石角折,頂蓋榱石從南圮者有二,從東南隅圮者有八,頹而下諸級,沿所壓者皆圮,計易榱石百有二。府治中,內為衙城,外為子城。萬歷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樓鋪、雉堞傾圮殆盡”。這次地震波及福建全境,遠至江西、浙江、上海、廣東,甚至廣西等地。地震同時引發山體滑坡、地裂、海水涌動即海嘯等現象。福建地震最頻繁的地區是東南沿海地區,莆田?東山地段(包括與廣東接壤的沿海區域)的沿海區域地震活動最為突出,歷史上曾發生大于7級地震4次,6級地震4次,5級左右地震約20次(不包括余震),3~4級左右小震活動則頻繁發生。其次是漳州、華安、龍巖、永安地區,該區小地震頻繁,并時有震群發生,福建省約90%的震群發生在這個地區。歷史上該區也發生過多次中強以上地震,特別是1912年后,地震活動尤其活躍,是福建省陸地上地震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如民國七年(1918年)正月初三(2月13日)南澳?詔安海外的7.3級地震,“民房因之傾圮者已有二千余間,居民受傷為數亦眾。……有田地因低者裂開二丈以外,即從裂口噴出水泉,旋即復合。云霄縣除民房倒壞外,縣署大堂全座倒塌”。

三、寧德市地震帶分布圖

四、地震來臨注意事項和應急小知識

 1、胸部有銳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導致銳利的器物刺入人體胸部,此時,很多傷者習慣性的動作是順手將銳器拔出。要注意,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原因有兩點:首先,在沒有救護措施時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氣在拔出銳器的瞬間很容易進入負壓胸膜腔,造成氣胸,引發縱隔擺動,擠壓心臟而停跳。正確的做法先用手穩固住插入物,也可簡單用布條(緊急情況時可用衣服等代替)輕輕束縛住銳器刺入部位,避免劇烈活動,等待或尋求救援。

  2、腸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體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傷,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腸子脫出。遇到這種情況,大家的下意識動作是用手托住脫出的腸子往肚腔里塞,這也是十分錯誤的做法。原因有三點:1、脫出腸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沒有醫療條件的情況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導致嚴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腸子時,容易使腸子扭塞,導致機械性腸梗阻;3、脫落出的腸子很可能已經被刺破,回塞容易導致一些糞便等臟物透過腸壁溢出,導致嚴重腹膜炎。

  3、近肢端動脈出血綁扎點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腳的踝部)動脈出血,在綁扎時,要注意不能在出血點就近部位縛扎,應選擇過膝、過肘的綁扎點。因為相應大血管穿行于尺橈骨和脛腓骨之間,不利于止血且易傷及相關神經(橈神經)。

  4、皮膚破損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間有種說法,對于皮膚破損出血的情況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這其實是一個誤區。泥土中含有一種厭氧菌??破傷風桿菌,用這種方法不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還很容易導致破傷風,重者致命。

  5、骨折后(被砸后)肢體切忌“輕舉妄動”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況,首先要考慮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過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動,防止骨折斷端受到二次傷害,加重血管和神經的嚴重損傷。可因地制宜,找兩個小木棍之類的東西越過關節夾住骨折部位,再用繩或布條纏繞,以遠端指趾不麻木為宜,就會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6、遇有害氣體泄漏切忌順風躲避

地震中各項設施損壞,有害氣體泄漏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災民遇到這種情況時都十分慌亂,只顧逃跑躲避忽略風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著人群順風而跑。要注意,此時逆風而上是最正確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氣體順風而下,致人體受到的傷害。

  7、自救時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時如果被困無法逃脫,大家都知道通過呼救引起救援人員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驚慌,在被困時聲嘶力竭地哭泣,拼盡全身力氣呼喊自己的親人,要注意這樣盲目的持續大喊大叫,會過多地消耗體力,導致肌體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時應抓住時機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邊的金屬物進行敲擊,或采用發光的亮片(如玻璃、鏡子等),通過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員注意,如有收音機可開大音響等多種呼救方式,從而達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8、頸椎損傷忌抬頜后仰

地震中被長時間掩埋的傷員獲救時,常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喜歡后仰一下頭、深呼一口氣,好像這樣才能把胸中的廢氣排除干凈,但往往此時意外就發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處墜落等因素,頸椎最易受到損傷,在長時間不動的情況下突然后仰過深(這種后仰動作在急救醫學上稱為“鼻頜位”),容易導致頸髓橫斷,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確的做法是用雙手扶住頸部,兩側相對制動,最大限度避免頸髓橫斷致命性二次損傷。

  9、被困時呼吸忌快而淺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險情災難降臨時,人們處于驚慌失措或過度恐懼的狀態時,呼吸容易急速,換氣頻率加快。但快而淺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過多,而人體呼吸機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堿中毒,使氧解離曲線左移,組織釋放氧受阻,致機體缺氧更進一步惡化;由此而導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故自救時應控制情緒、保持鎮靜,宜采用慢而緩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況。

相關文章

最新圖文

福建稅務局電子稅務局登錄

時間:2024-02-23 08:0:12

肇慶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時間:2023-09-14 21:0:15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網

時間:2023-09-19 21:0:03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網上

時間:2023-09-18 14:0:46
9999久久久国产精品,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人妻,免费AAAAAA毛片看
日本免费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乱码成熟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看国产 | 亚洲精品色在线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