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定位
學校遵循“十一五確保質量形成規模、十二五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的發展思路,確立“綜合性、應用型、開放式、強特色、居一流”的辦學定位。
學科專業
學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理、工、醫、文、管、經、法、藝術等多學科共同發展的學科布局,共55個本科專業。建成智能制造及自動化類、新能源與新材料類、生物工程與食品科學類、大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類、建筑與城市規劃類、現代經濟與管理類、人文與藝術、大健康科學、航空工程技術類等9大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群體系,具有一定的學科多樣化優勢,為及時響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奠定了基礎。
教學工作
培養具有優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養、扎實理論功底、熟練專業技能、積極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鼓勵畢業生考取境內外研究生繼續深造。
學校各學科由本院教授、外校教授和實際部門專家共同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查專業培養方案、創建實習和就業基地。在此基礎上學校成立了院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各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實踐教學和教學改革方案給予指導。同時,負責審核全校公選課。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針對不同專業實際情況對大四學年的培養實行分類指導,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實現人才培養效益最大化。進一步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凝煉辦學特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學校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構建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加強雙語課程建設及平臺課建設;同時深入開展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在已建的校級精品課程基礎上,提高標準,建設省級精品開放課程,實行課程資源公開和共享。學校每年投入教改專項經費400萬元。
學校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習基地建設、實習指導等各方面加強實踐教學。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倡導“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就業”一條龍式的培養方式。從教務處到各基層教學單位都指派專人負責產學研基地建設。在學生實習期間,學校要求指導教師深入實習基地,了解學生實習中的各種問題,實地指導,保障實習的工作質量。在基礎建設和經費投入上積極支持實踐教學,2008年先后投入使用了建筑面積達3.3萬平方米的綜合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建起了化學、物理、電子、計算機、工商、藝術等各種實驗室171間,有效地保障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以建筑面積達5 千平方米的機電實訓樓為例,內有液壓與氣動、測控技術、數控加工、汽車構造等10個實驗室,擁有加工中心、數控銑、數控車、線切割、汽車底盤架等大批先進實訓設備。
學校通過有關規章制度和教學管理系統平臺,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平臺,采取自由聽課與推薦觀摩教學課相結合、教學管理人員聽課與教師聽課相結合、師生座談會與學生網上評教相結合、督學查課與學生信息員查課相結合、定期集中檢查與全程隨機抽查相結合等多種措施和手段,不斷改進原有質量監控體系,形成長效監控機制,使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日益完善。建立并不斷完善教學激勵機制,制訂了精品課建設、優秀教學成果評比、青年教師教學大賽、特色專業建設、重點專業建設等辦法,并已實施。
學校十分重視教學管理隊伍和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設。由教務處和各教學單位教學秘書組成了教學管理隊伍,定期開展教學工作的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近年來,陸續結合本院實際,在質量工程、學籍管理、命題規范、閱卷要求、成績登錄、畢業論文指導等各個方面,建立和完善了適合本院需要的規章、制度、辦法。
科學研究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統籌推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師資隊伍建設及建設資源的優化配置。學院采取多種措施建設特色學科和科研方向,聚焦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及產品開發與應用,大力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學校充分利用吉林大學的優勢優質資源,不斷引進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和學科帶頭人,引領學科和科研發展。先后與任露泉院士團隊、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計算機通信重點實驗室、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面機械仿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通信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學院、機械學院等科研團隊合作。目前學校擁有工業設計及模具制造公共實驗室、符號計算與知識工程公共實驗室、中小企業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臺、珠海文化理論研究基地、珠海橫琴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珠海溫泉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文化理論研究所、旅游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所、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研究所、機電工程研究所、軟件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等14個研究機構。其中中小企業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臺被認定為“珠海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廣東省中小企業生物醫藥(技術)實驗室)、工業設計與模具制造實驗室,均被認定為珠海市公共創新實驗室;珠海文化理論研究基地、珠海橫琴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珠海溫泉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被認定為珠海市首批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目前,學校擁有廣東省重點學科3個、珠海市優勢學科3個、校級重點學科9個;建成國際福祉聯合研究中心、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廣東省中小企業生物醫藥(技術)服務示范平臺、廣東省中小企業化學工程與材料公共服務平臺、珠海市工業設計及模具制造公共實驗室、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維權援助中心珠海分中心協作機構等各類各級科研平臺57個。
學校始終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保證教學工作有序進行的同時,積極支持、鼓勵教師參與科學研究。目前學校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工信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省科技廳及教育廳項目多項,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近年來快速提升。教師科技創新活動始終圍繞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開展,涌現出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觀點有力促進了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圖書資料
學校圖書館經過建設和發展,館藏圖書已經形成了具有學科、專業優勢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綜合性藏書體系。現有館藏圖書285萬余冊(含電子圖書),并與吉林大學本部建立了文獻資源共享關系。通過大力接收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捐贈的中外文圖書,豐富圖書的種類,以滿足教學、科研以及特色學科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設施設備
學校具有一流的本科教學條件,校園依山傍海,學校占地面積2,421畝,建筑面積569919平方米,截止2017年12月,資產總額 25.65億元(含社會捐贈),美國UGS公司、摩托羅拉公司、聯想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向學校捐贈的軟件及各類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總值近6.4億元。
學校教學設施有四座教學樓共9.2萬平方米,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共3.4萬平方米,圖書館5.4萬平方米,五環體育館和游泳館共1.1萬平方米,還有標準體育場、高爾夫教學訓練中心、籃排球場、乒乓球館、網球場、健身房等,學校共有教學行政用房近23萬平方米;生活設施完善,兩個大型食堂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學生公寓40棟,有3萬多張床位,4人標準間,設有空調、電腦桌、電話、網絡接口、電風扇、飲水機、獨立衛生間、太陽能淋浴等設備。
國際合作
學校積極推進開放式辦學,加強與國(境)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布萊恩特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加拿大卡普頓大學、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瑞典耶夫勒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日本櫻美林大學、韓國慶熙大學、泰國博仁大學、臺灣“中央”大學、香港教育學院、澳門大學等100多所國(境)外高校及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并已開展多方面的合作。
學校鼓勵和支持學生到國(境)外大學學習。2008年至今,學校已選派2200多名學生赴美國、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典、新加坡、日本、韓國、泰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攻讀雙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或進行交換留學、交流和調研;選派400余名學生赴美國迪士尼世界等大型國際企業開展帶薪實習、調研;外派100多批教師代表團赴國(境)外高校進行訪問、參會、研修,開展科研項目。學校已有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瑞典、奧地利、西班牙、俄羅斯、委內瑞拉、日本、韓國、朝鮮、泰國、菲律賓、也門、約旦、尼日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780多人次境外學生來校學習、生活。學校每年為全校學生提供100多個公費留學名額。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極大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了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為適應學校發展需求,進一步推動國際教育交流項目,2013年11月,學校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正式成立,致力于開發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學分互認項目、推動雙語課程、全英文課程建設、發展外國留學生教育等各項國際教育交流事務。在未來的發展中,學校將重點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的開發,繼續著力拓展“3+1”聯合培養項目、“2+2”雙學士學位項目、“4+N”碩士學位項目等多種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每年仍將選派約200-300名學生赴國(境)外留學深造或短期交流。同時學校將大力推廣跨國帶薪實習項目,計劃每年選派100多名學生赴境外開展海外帶薪實習、調研。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常年開設出國留學預備班、短期外語強化班及雅思提高班,為有志出國留學進修的師生提供語言培訓,累計約1460多名學生參加培訓。
校園文化
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學校經常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術大師和吉林大學本部的名師來校進行高水平的學術講座、專題報告;馬云、王石、白巖松、魯豫、俞敏洪等多位社會名流和同學們面對面交流,極大地開闊了學生們的學術和社會視野。學生在感受濃郁校園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并推動著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學校致力于加強文化建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國學院建設已經進入施工階段,國學院將以接續文脈、傳承文明、弘揚國學、立足當今、走向未來為辦學思路。
院士講座
為塑造學校的學術品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學術氛圍,提升校園文化知識層次,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學術品位,自2006年秋季學期起,我校開始舉辦 “科技大師系列講座”,每周邀請一位院士來校講學,迄今已有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和國際宇航科學院的96位院士光臨,并主講了141場講座,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院士林”里,院士們手植的紅木棉枝繁葉茂,與“校友林”、“國際合作林”、“校企合作林”一道為校園增添了亮麗的風景。2013年9月,以科技大師系列講座為引領的講座體系建設成果經學校推薦,參加廣東省2013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榮獲三等獎。
學生獲獎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大學生科技、文化、體育及其它專業類比賽,近四年來共獲得各類獎項1448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項達582項,,省級690項,市級176項。近年來,我校組織學生參加了 “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設計大賽、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全國高校市場營銷大賽、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西安世園會”專項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首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亞洲青年歌唱家大賽、香港國際舞蹈大賽等多項國家、省、市級別的學術科技類和文化藝術類,學生們在競賽中頑強拼搏、努力進取,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營造良好的學風校風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廣東警官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13廣東警官學院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10:0:54華南農業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0廣東醫科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