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的很激動,不是因為上過新東方,不是因為經歷相似,而是因為喚醒那個時代自己的記憶。
經歷過崇洋媚外,經歷過外國夢的幻滅,經歷過好勝的失敗,經歷過誰都不是的折磨,走到今天,才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獨一無二的自己,這就夠了。
影片描述了三個勝利:
1、自己對他人的勝利--三個主人公開始都是向往著他人設定的夢想或標準,最終實現的都是自己的夢想和標準。
從學習別人開始,超越別人;從說yes開始,學會了no;從輸了自己開始,到贏了自己;最終的勝利,其實不是成名,不是上市,甚至不是合伙,而是剝開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接受自己的失敗,坦然地做自己喜歡的,玩出自己的風格。
2、中國對美國的勝利--新夢想的成功其實是中國文化對美國文化的成功,也凸顯了兩國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集體文明,美國是個人文明。中國是群眾文化,美國是精英文化。中國文化的優勢是復制--這也是美國人看不起中國的地方:拷貝仿造;美國文化的優勢是創新--這也是中國人崇拜美國的地方:英雄奇跡。
但是還 有另外一面:在中國復制的文化中,體現著一種生存的平等:一群人可以從一個人的成功中獲取夢想與經驗,人類的成功在這里被最大程度的共享與傳播,這背后深層的精神理念其實是共產主義式的分享:在集體的利益面前,犧牲個人的利益。而在美國的創新文化中,體現著天生的不平等:極少數天賦突出的人成了英雄,而一大批天資平庸的人甚至都不敢再有夢想,因為成功既然與天分有關,那么對于普通人,人生簡直是生而絕望的。這精英文化的背后,其實也體現了資本主義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的理念。
信息技術為世界帶來的革命是共享的革命,從這個角度看,西方國家的產權保護其實代表了落后的生產力。我們都崇拜英雄,美國盛產英雄,從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都能創造讓世界震驚的科學技術產品。但是,英雄,是不可以復制的,因為文化定義了,復制的不是英雄。所以,這種文化,永遠只能傳播給少數人。但是中國這種拷貝的文化卻是包羅萬象的,甚至連這種精英文化也一股腦地在拷貝過來。我們在美國電影里看到的很理想的積極、平等、創新與奮斗,其實在美國對大多數人而言也只是理想,但是現在已經潛移默化成了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的行為理念。雖然我們的行為還 有差距,但是我們在飛速的成長,過去在國外吐痰是中國人的標志,現在在國外買名牌成了中國人的標志--如同電影中新夢想的上市,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就像成東青對波諾先生講的,我們已經在改變了,可你們還 陷在過去中看不見現實。中國的文化的確毀了少數英雄,但是能夠被毀的英雄也注定遲早被湮沒。但是中國文化更造就了千千萬萬個笨鳥的成功,造就了普通人的成功和勤勞樸實的成功。美國文化是強者文化,你贏了你才有資格說話;中國的文化是弱者的文化,中國站起來,是因為團結了大多數--大多數總是弱者。從互聯網發展的今天可以看到,它的勝利在于集體文化與個人文化的平衡--大多數人的聲音總是最強大的,同時最有影響力的個人也是最精英的。
中美文化的對決,取決于誰能先學會對手的優勢。集體文化要吸收個人文化的優勢,關鍵在于釋放一直被壓抑的自我。釋放集體文化中壓抑的個人意識就像釋放人被壓抑的本能一樣,雖然艱難,一旦釋放能量巨大。個人文化要吸收集體文化的優勢,關鍵在于抑制被放大的自我,而關注大多數人的需要--一粒種子死了,才能有千萬顆種子長出來。但是在英雄主義中,這種抑制是很難的,因為這可能要犧牲作為多數人夢想的少數英雄的光環。其實東西方目前要做的,都是打破自我的限制,東方需要打破的是外界給的限制,西方需要打破的是內在膨脹的EGO限制。誰戰勝了自己,誰就贏了世界。依我看,前者更容易些,中國的希望更大些。
3、領導對專家的勝利--領導者是讓別人更強的人,而專家是讓自己更強的人,當然,他們測成功都需要戰勝自我。
剛好上周末邀請一位美國耶魯畢業生分享耶魯經驗,他分享了兩點:一是做領導者--能夠幫助別人的才是領導者,你能幫的人越多,你就是越大的領導;一是發掘你的天賦,讓興趣發展成技能與知識,玩成專家。領導者古如劉備,今如成東青,貌似沒有專長,其實他有,那就是成就別人,從為兄弟擋拳開始;而專家總是有所長,他們成就自己在先,所以總是被局限在了自己的領域。這兩個角色,如果對號中國與美國,你的答案又會是什么呢?
影片最后,對于哈佛講師Ben TAL的那句名言體會更深了: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 感恩我生命中的失敗與錯誤,沒有你們,我還 是誰都不是。感激自己還 有犯錯的機會,說明我們還 沒有放棄我們的人生。今天是圣體圣血節,感謝天主安排,阿門!
5月19日在小爺的推薦下第一次觀看了,一部不錯的電影,回來路上,一直聽小爺分享他的心情,激情澎湃的男人很有沖進,很開心。如果時間可以停留,真希望就是那一刻。主題歌《光陰的故事》一直回想在我的耳邊……
我的很多感觸停在心里,帶著諸多疑惑問題于是決定第二天再看一遍,集結了我的合伙人們,520特殊日子里,八點檔看完后,在通宵營業的星巴克一角,忘記蚊蟲叮咬,忘記窒悶天氣,忘記周邊的人事,大家就電影情節聯系生活、工作展開了一場拉近心里的談話,一場低成本溝通:
一部好的電影,你見證了他的情節,他見證啦你的青春路程。
片中黃曉明飾演的成冬青是英語培訓學校的創始人,看似自卑軟弱、呆頭呆腦,實則有著深藏不露的“中國式智慧”。
佟大為是我的最愛 ,片中佟大為飾演的憤青王陽云淡風輕地詮釋出了如何從憤青走向成功巔峰后的與世無爭。合伙時的交友之道、成功后的淡然、人性的真善美,這都是金凱摩團隊中欠缺的人物,《中國合伙人》的紐帶。我要努力尋找培養這樣的人
《中國合伙人》帶有激勵、勵志的東西,熱血青春直抵人心!”
談事情可以在很輕松的環境中,一杯咖啡可以氣氛不那么"煽情",真實而又真誠。成冬青的河南口音成為大家聊天的最好笑料。
"如果人老了一定要留下皺紋,我希望不是留在心里"讓心永遠年輕,回顧金凱摩的五年,收獲了友誼,伙伴,唯獨沒收獲金錢,我們已經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loser的拐彎就是通往成功的路,"一次次的失敗,是為了讓成功來的更加刻骨銘心。
問題一:我們現在團隊當擔當的人物,以及自己可望成為的人物:剖析后和我的想法一致,大部分人都是想成為成冬青、鄧超的人,沒有王陽,如果成冬青是劉備,那鄧超就是諸葛亮,王陽就是張飛趙云的綜合體。leader的責任就是把舵保證不翻船;
5月20日,表達愛的日子,我大聲的把我對團隊的愛說出啦,發至內心肺腑:感謝苦難的日子大家的不離不棄!若我是一支有待破繭化蝶的掙扎的成蛹,那么金凱摩就是一直保護我的那張網。太多的感觸,太多的感激,太多的愛需要說出來。一一感謝一不足以表達,但是確是破冰的開始,激情澎湃的青春,我們要敢人先表達,不要讓沉默變成若干年后的遺憾。表達就是為了少讓沖突發生,少給人生留下遺憾。
家庭的美滿,愛的完整,幸福的體會是我們奮斗的原動力和理想!這一切通過團隊去實現:20歲為優秀的人工作,30歲與優秀的人合作,40歲讓優秀的人為自己工作,50歲讓更多的人變的優秀,我一直在路上……
撤店也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大家心在一起,因為這時有你們,這必將是一場華麗的轉身!
電影情節好多都曾經發生在我的過去,歷歷在目:申奧失敗的砸電視機;中國大使館被炸的學潮;大學校園那么單純并值得紀念的友情和愛情;仼何的年代都有他的故事和輝煌。抓住青春,將激情進行到底!
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
時間: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
時間:2023-09-16 22:0: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
時間:2023-09-19 23:0: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
時間: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