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奧賽的,大多瞄著自招綜招
在人們以前的印象中,競賽在高考中的“用途”一般有兩種:一是保送、二是加分。以奧林匹克競賽為例,早在2012年,山東曾對高考加分項目作出調整,規定從起取消奧賽獲獎學生保送資格。
近日,2018年保送生名單公示,在競賽方面,只有國際數學、化學、物理、生物學和信息學五項學科奧賽國家集訓隊成員才能獲得保送資格。濟南只有歷城二中的兩名學生,參加了2018年國際生物奧賽國家集訓隊,放眼山東這樣的學生也不多。
能通過競賽獲得保送資格的學生本就是鳳毛麟角,現在也不能加分了,不少家長不禁有疑問:孩子參加競賽還有用嗎?作為競賽獲獎大戶,歷城二中今年送出兩名競賽保送生。該校副校長李礦水認為,如果想靠競賽來保送已是非常困難,但他們還在不斷培養競賽選手,競賽獲獎成為自主招生或綜合評價招生的一塊“敲門磚”,“我們每科有兩三名專門的競賽指導教師,選拔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校內進行訓練,近幾年學生的熱情還是很高的。”
同樣在積極開展競賽培訓的還有山師附中,該校信息學奧賽主教練趙宗昌已帶隊參賽21年。“信息學每年競賽獲獎的學生大概十四五個,去年有7人獲得了省賽一等獎,他們都通過自招去了不錯的大學。”趙宗昌說,以往每年新高一入校后,他們都會進行競賽選拔,但去年他們做了一個改變,就是在中考結束后的暑假,就對新生開始了競賽“招募”。
趙宗昌說,剛剛取消競賽保送時,人們對競賽的關注度似乎降低了,但從2015年前后,自招、綜招等對競賽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學生和家長對競賽的熱情又有所上漲,“即便不是出于高考的目的,參加競賽也是培養學生興趣不錯的方式。”
●相關新聞
過半自招高校競賽獲獎要求在“省二”以上
從3月20日起,全國90所自主招生試點高校開始陸續發布自招簡章,又一輪高校“掐尖大戰”開始了。記者對比多所高校的簡章發現,在報考條件中,奧賽獲獎還是“主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