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節選)
一是教育的更加鮮明。
二是教育現代化步伐加速。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學前教育毛入園率77.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2.7%。
民辦教育規范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更加健全,“雙一流”建設穩步推進。
五年來,培養輸送6500萬高素質人才,優化了勞動力結構,提升了國家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成功加入華盛頓協議,工程教育質量得到發達國家承認。高校獲國家科技三大獎占比穩定在2/3以上,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高校進入世界排名前列數量顯著增加,近100個學科進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明確“一個不低于,兩個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5年保持4%以上,突破3萬億大關。
建立健全大中小學師德體系,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學生“四個引路人”。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現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全覆蓋,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在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6萬多個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惠及400多萬偏遠農村地區的孩子。
三是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補齊短板,提升公共教育服務質量,努力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盼。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推動城鄉學校建設、教師編制、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兩免一補”政策、基本裝備配置統一。
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中央財政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覆蓋全國2600多個縣近22萬所學校。全國2379個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約占全國總數的81%,11個省份整體通過。加強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強化聯保聯控責任,避免因厭學、貧困、上學不便而輟學。規范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多種方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著力破解義務教育擇校難題。
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努力解決“三點半難題”,解除家長后顧之憂。
80%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實現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出臺學前教育三期行動計劃,加快實現雙普目標。啟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高中階段教育全面加速。
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組織編寫特殊教育教材,為盲人考生專門研制高考試卷,盲聾弱智三類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0%以上,讓殘疾孩子同樣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健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基本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覆蓋,每年惠及3600萬學生。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一批有特色、高水平中西部高校加快發展。
實施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累計招生37萬人,2017年招收10萬人,較增長9.3%,更多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學子成功實現了重點大學夢。安排國家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28.7萬人,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縮小至4個百分點。
出臺便利港澳臺青年學生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新舉措。啟動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助推民族地區教育加快發展。實施“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計劃,幫助農民工“求學圓夢”。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五年超過77%,為惠民生、保穩定、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是中國教育世界影響力加快提升。
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全方位推進,成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張亮麗名片。來華留學人員突破44萬,生源地國家和地區總數205個,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80%出國留學人員選擇畢業后回國發展、為國服務。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近2600個。海外辦學邁出實質性步伐,已舉辦100多個本科以上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教育合作交流關系,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教育交流,與4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五是教育改革縱深推進。
全面啟動自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改革,31個省份形成實施方案,上海、浙江成功試行新高考。分類招考成為高職院校招生主渠道,2017年比例超過50%。
加快推進中考改革,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更好發揮素質教育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