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類大學共有14所,名單分別為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淮陰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鹽城師范學院、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南京曉莊學院等,具體完整院校名單見下表。
序號 | 院校名稱 | 所在地 | 學歷層次 | 院校類型 |
1 | 南京師范大學 | 江蘇 | 本科 | 師范 |
2 | 江蘇師范大學 | 江蘇 | 本科 | 師范 |
3 | 淮陰師范學院 | 江蘇 | 本科 | 師范 |
4 |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 江蘇 | 本科 | 師范 |
5 | 鹽城師范學院 | 江蘇 | 本科 | 師范 |
6 |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 江蘇 | 本科 | 師范 |
7 | 南京曉莊學院 | 江蘇 | 本科 | 師范 |
8 |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 | 江蘇 | 高職(專科) | 師范 |
9 | 泰州學院 | 江蘇 | 高職(?) | 師范 |
10 |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 江蘇 | 高職(專科) | 師范 |
11 |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 江蘇 | 高職(?) | 師范 |
12 |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江蘇 | 高職(?) | 師范 |
13 |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 江蘇 | 高職(專科) | 師范 |
14 |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 江蘇 | 高職(?) | 師范 |
南京師范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該學堂是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發祥地之一。后歷經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時期;其另一源頭為1888年創辦的匯文書院,后發展為金陵大學,1951年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曾稱金陵女子大學)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在原南京大學、公立金陵大學等有關院系的基礎上組建南京師范學院,校址設在原金陵女子大學校址。1984年改辦成南京師范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并入。2015年成為教育部與江蘇省共建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目前,學校正在著力建設“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師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李瑞清、江謙、柳詒徵、郭秉文、李叔同、張士一、陶行知、陳鶴琴、吳貽芳、孟憲承、楊賢江、徐悲鴻、高覺敷、羅家倫、潘玉良、張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陳邦杰、陳洪、吳作人、李旭旦、孫望等諸多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曾在此主政或執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在此潛心耕耘,著書立說,培育后學。經過一代又一代南師人薪火相繼、身教言傳,歷史性地生成了“嚴謹樸實”的學術品格,育就了“以人為本”的厚生傳統,砥礪出“團結奮進”的拼搏意識,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學校以“正德厚生、篤學敏行”為校訓,形成了“嚴謹、樸實、奮發、奉獻”的優良校風。
江蘇師范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1952年創辦于江蘇無錫,戰功卓著的劉先勝中將為首任校長。1956年正式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蘇師范?茖W校。1958年學校北遷徐州,1959年與徐州師范?茖W校合并,成立徐州師范學院。60年代初,全國高校布局調整,周恩來總理指示:“徐州地區地域遼闊,要有大學”,學校因此得以保留。從此,學校扎根蘇北,艱苦創業,逐步發展。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6年學校更名為徐州師范大學。1999年原煤炭部所屬的徐州工業學校并入。2011年學校更名為江蘇師范大學。建校以來,全校師生秉承“崇德厚學,勵志敏行”的校訓,經過不懈努力,各項事業都有了快速發展。學校2017年進入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列內地高校114位;首次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大陸入榜高校第28-42位。
學校現有泉山、云龍、奎園、賈汪4個校區,占地2457畝,校舍面積92.1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78億元;圖書館藏書306萬冊。設有22個專業學院以及敬文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學院和教育部批準設立的首個非獨立法人中俄合作辦學機構——江蘇師范大學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另設有獨立學院科文學院。現有63個本科招生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覆蓋11個學科門類。具有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研究生推免權,F有專任教師1662人,其中教授341人、副教授588人。專任教師中博士占比60.6%,具有海外研修經歷教師占比42%。擁有院士、“”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2人。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93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900余人,學歷教育留學生450余人。建校以來,學校已向社會輸送了近二十萬名畢業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躍在海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個領域。
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27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06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么錄取
時間:2024-07-01 15:0:34高考填志愿待錄取一
時間:2024-07-01 1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