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地質構造復雜,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擠壓作用,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地震,簡而言之就是地面震動,但完整的解釋應該是指在地球內部某處激發的能量波,向上傳播到地面時因受阻而快速釋放能量,造成地面振動、晃動或破裂的現象。也就是說,一次地震產生過程由三個階段組成:能量激發、能量傳播和能量釋放。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水位、水質異常,動、植物的習性異常,電磁場異常等。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異常變化,主要表現為水面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那么本文將為你介紹關于衡陽地震帶發布的一些信息以及衡陽歷史上上的地震記錄相關知識,地震來了我們該怎么逃生和注意事項。
中國古代正史中的“本紀”、“五行志”及地方志中,會留下相當多自然災害的記載。
湖南,尤其是湘江流域的自然災害以水災和旱災為主。災害性地震,從西漢開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遍查史書,記錄極少。1961年,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曾遍翻史籍及前人筆記制作《湖南自然災害年表》,最后也只找到三則“地震”記錄:
?公元前48年(即西漢元帝初元元年),桂陽郡地震,大水潰出。
?公元805年(即唐順宗永貞元年),沅江地震,江溢山裂,人皆露處。
?公元1522年(即明世宗嘉靖元年),長沙大水七日,風雷電大作,沿江地震,至岳麓而定,城郭多沒。
前兩則地震記載的發生地,一在湘南,一在湘北,地震后還引發了相關地質災害。
湖南處于華南地震區內相對活躍的中強地震帶??長江中下游地震帶漢水與大婁山-雪峰山地震小區,區內活動斷裂眾多,地質條件復雜,具有發生中強地震的歷史和構造背景。此外湖南地震還具有震源淺、烈度偏高的特點,一個3級地震即有強烈震感,并可能造成破壞,4級左右的地震就有可能成災。自公元1500年以來,全省有10個市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共計20多次,所有的市、州都發生過強有感地震。從新近長沙發現的古地震遺跡分析,我省曾發生過至少兩次強度在7級以上的地震。自1973年以來,湖南地震監測臺網共記錄到長沙行政區域內地震92次,而在歷史上長沙記載的中強度地震也有3次。
廣東稅務局官網登錄入口:ht
時間:2024-02-12 06:0:16最新實時熱點話題素材
時間:2023-12-31 07:0:4910月的新聞時事熱點
時間:2023-12-29 08:0:51福建志愿服務網登錄入口:h
時間:2023-09-20 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