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很多學生很關注大學的排名,本文小編為了方便大家查詢各個大學排名,特地整理了最新的2020年安徽醫科大學全國排名和地區排名,本排名是根據是根據校友會發布的最新中國高校排名整理,不作為官方數據。
1、安徽醫科大學歷年全國排名【校友會版】
在校友會版本排名中,安徽醫科大學全國排名第273名,2018年排名第229名,排名下降54位。
年度 | 學校名稱 | 全國排名 | 省內排名 |
2019 | 安徽醫科大學 | 273 | 6 |
2018 | 安徽醫科大學 | 229 | 6 |
2017 | 安徽醫科大學 | 229 | 9 |
2016 | 安徽醫科大學 | 208 | 8 |
2015 | 安徽醫科大學 | 223 | 8 |
2014 | 安徽醫科大學 | 168 | 6 |
2013 | 安徽醫科大學 | 161 | 5 |
2、安徽醫科大學歷年全國排名【最好大學版】
在校友會版本排名中,安徽醫科大學2018年全國排名第146名。
年份 | 學校名稱 | 全國排名 | 所在地 |
2019 | 安徽醫科大學 | 暫無 | 安徽 |
2018 | 安徽醫科大學 | 146 | 安徽 |
2017 | 安徽醫科大學 | 130 | 安徽 |
3、安徽醫科大學在安徽省內排名【校友會版】
在安徽省內大學排名中,安徽醫科大學排名第6名,排在安徽醫科大學前后的分別是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
2019安徽省大學排名
名次 | 學校名稱 | 全國排名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1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5 | 8星級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2 | 合肥工業大學 | 62 | 5星級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3 | 安徽大學 | 104 | 4星級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 | 安徽師范大學 | 132 | 4星級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 | 安徽農業大學 | 222 | 3星級 | 區域一流大學 |
6 | 安徽工業大學 | 273 | 3星級 | 區域一流大學 |
6 | 安徽醫科大學 | 273 | 3星級 | 區域一流大學 |
8 | 安徽理工大學 | 290 | 2星級 | 區域高水平大學 |
9 | 安徽建筑大學 | 292 | 3星級 | 區域一流大學 |
10 | 安徽財經大學 | 298 | 2星級 | 區域高水平大學 |
11 | 安徽工程大學 | 391 | 2星級 | 區域高水平大學 |
11 | 合肥學院 | 391 | 2星級 | 區域高水平大學 |
13 | 安徽中醫藥大學 | 404 | 3星級 | 區域一流大學 |
14 | 安慶師范大學 | 419 | 2星級 | 區域高水平大學 |
15 | 淮北師范大學 | 427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16 | 合肥師范學院 | 465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17 | 阜陽師范學院 | 483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17 | 蚌埠醫學院 | 483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19 | 黃山學院 | 498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0 | 皖南醫學院 | 513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1 | 安徽科技學院 | 523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2 | 滁州學院 | 541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3 | 巢湖學院 | 548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4 | 皖西學院 | 573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5 | 銅陵學院 | 613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5 | 淮南師范學院 | 613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7 | 宿州學院 | 635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8 | 池州學院 | 665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29 | 蚌埠學院 | 680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30 | 亳州學院 | 720 | 1星級 | 區域知名大學 |
安徽醫科大學為省屬重點大學,是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學校。
學校前身是1926年創辦于上海的私立東南醫科大學,1930年更名為東南醫學院,1949年底響應華東局“面向農村,走向內地”號召,內遷安徽懷遠,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1952年遷址合肥,改名為安徽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
學校將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題詞“好學力行,造就良醫”確立為校訓,將“厚德至善,博學濟世”確立為校風,弘揚“愛國愛民,獻身人類健康”的光榮傳統,秉承“興國、奉獻、仁愛”的育人理念,倡導踐行“崇教、樂教、善教”教風和“求真、求精、求新”學風,致力于建設高水平醫科大學。
學校現有梅山路校區、翡翠路校區、東校區(在建)、巢湖校區、阜陽校區等5個校(院)區,校園占地面積2086畝。有直屬教學機構16個,直屬附屬醫院6所,非直屬附屬醫院9所。
現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883 人,全日制研究生4130人,留學生434人,繼續教育學生17091人。在職教職醫護員工(含直屬附院)11532人,其中正高395人,副高1052人。校本部教職工1276人,專任教師717人,專任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92%,其中正高職稱123人,副高職稱293人。
學校以醫學為主,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協調發展。設有臨床醫學(“5+3”一體化)等33個本科專業。擁有臨床醫學、藥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有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3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擁有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科。臨床醫學、藥理學和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生物與生物化學學科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學校建有藥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1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3個省級學科建設重大項目,18個省級重點學科,25個安徽省臨床重點專科。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學等5個學科獲安徽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學科獎補資金項目。建有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32個省部級實驗室。有1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2個安徽省科技創新團隊,3個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3個安徽省高校科研創新平臺團隊,1個安徽省高校智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續15年保持省屬高校領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別入選2010、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2012年度中國高校科技十大進展。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中國青年科技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4項,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先后在《細胞》《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自然遺傳》等國際著名SCI刊物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學校躋身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提升工程”,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承擔高校。有4個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3個國家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門課程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有35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和SCI源期刊任職。7人擔任國家級專科學會主委,12人入選教育部高校醫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8人次擔任國家衛健委“十三五”規劃教材主編。10余人獲得全國、全省模范教師、優秀教師稱號。
學校編輯出版的具有CN刊號的醫學學術期刊有《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中國藥理學通報》《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中華疾病控制雜志》等12種,其中CSCD核心期刊3種,北大核心期刊4種。
校圖書館藏書136萬冊,是全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源共享網絡安徽省級中心館,為安徽省高校數字圖書館醫學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學校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方針,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香港大學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開展醫工交叉創新研究,積極發展“新醫科”。目前臨床學院達50余所,實踐教學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區)。
學校同美國、德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馬來西亞、加納、埃塞俄比亞、韓國以及臺灣地區、香港地區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廣泛開展合作交流與合作辦學,雙方互派專家學者、互派學生、相互交流信息資料、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
面向未來,安徽醫科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貫穿到辦學興校、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努力實現建設高水平醫科大學的大擔當、培育百千萬良醫的大責任和服務人民群眾的大情懷的“安醫大發展之夢”,到建校一百年時(2026年),成為走在全國同類高校前列的高水平醫科大學,到內遷一百年時(2049年),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醫科大學。
全國公辦大專院校排名
時間:2024-06-27 15:0:29全國公辦大專排名及
時間:2024-06-27 15:0:55全國公辦大專排名一
時間:2024-06-27 15:0:07澳門科技大學有哪些專業?20
時間:2024-06-14 1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