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擁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在職教職工940人,專任教師80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249人;具有碩博士學位人員641人。學校擁有全國優秀教師3人,省級優秀教師12 人,省級教學名師10人,省級教壇新秀19人。
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辦學理念,全面實施本科教學工程。現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省級特色專業,1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5個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5個省級示范實習實訓中心,2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8個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7個省級教學團隊,3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程。近年來,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16項,立項省級教學研究項目86項。
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工作,積極搭建平臺,推進產學研合作。現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高校智庫,14個校級重點學科和創新平臺;“化學”、“應用經濟學”為碩士學位立項建設授權學科。近五年來,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0余篇,出版專著40余部;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2項,淮南市科技進步獎4項;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00余項,主持在研國家基金項目15項,省部級項目200余項;各類專利500余項。
學校設有“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綠色化學合成重點實驗室” 、“資源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等20多個學術研究機構。學校主辦的學術刊物《淮南師范學院學報》(雙月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學校先后與國(境)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與美國、德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及臺灣、香港地區的高校、教育機構、組織建立了廣泛校際交流關系。與中國科技大學等國內許多重點院校、科研機構廣泛開展教育教學合作與學術交流活動。與國內外大學開展靈活多樣的在校生文化交流和學生互派活動。
學校注重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近年來,我校學生在全國性的學科競賽中成績驕人,先后在首屆“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終審決賽榮獲北極光創投•公益創業賽全國金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總決賽安徽省本科高校唯一一個特等獎、第二屆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銅獎、中國大學音樂超級聯賽總決賽全國季軍等眾多獎項。學校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未來教師大獎賽”、“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大學生廣告藝術節”、“校園十佳歌手大獎賽”等學校傳統品牌校園文化活動以及50多個學生社團活動,為學生培養、鍛煉、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學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學、篤行”的校訓,弘揚“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的校風。努力為基礎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實基礎、強技能、重應用、能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畢業生中涌現出一批全國、全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我校畢業生以過硬的思想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贏得了各地用人單位的青睞,學校連續四年被獲得“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全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高校” ,“安徽省第一批省級創業學院”,“安徽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在近60年的建設發展中,學校始終堅持,辦學效益和質量不斷提高,辦出了自己的鮮明特色,社會知名度不斷擴大。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注冊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大中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國家級第二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安徽省首批應急管理示范點、安徽省第一屆教育系統文明單位、安徽省首批公共機構能源資源計量示范單位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堅持立德樹人,沿著學校第二次黨代會和“十三五”規劃描繪的藍圖,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提升內涵,著力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辦學綜合實力,為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
皖南醫學院轉專業政策規定
時間:2024-07-12 11:0:25安徽工業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29皖南醫學院本科招生網登錄
時間:2024-07-12 09:0:48安徽工業大學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09:0:23